•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优秀7篇)
  •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22 19:08:22
  • 移动端:最好的我们观后感(优秀7篇)
  •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7篇最好的我们观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篇一:最好的我们观后感 篇一

    电影《最好的我们》去年夏天正式开机,拍摄近尾声时原著作者八月长安也专程到现场探班。特辑中可以看到,八月长安来探班的一场戏,正是小说里非常重要的一场戏--余淮带耿耿在晚秋高地上种下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树。而电影版也忠实还原了小说中这一经典的场景,在亲眼见到现场拍摄的情景之后,八月长安表示:“比我自己设想的晚秋高地的场景还要再美一点。”在探班过程中,八月长安屡次举起自己的相机,记录下耿耿余淮在一起的美好画面,最后和演员们合影的时候,她的脸上也扬起了甜甜的笑容。

    《最好的我们》从问世至今已有九年的时间,耿耿和余淮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的读者和观众。在现场看到陈飞宇和何蓝逗的演绎之后,八月长安也对两位演员做出了肯定:“真的是赏心悦目,这种青春感,自然而然的气质,就很好看。”现场她还送给了两位演员写有自己寄语和祝福的《最好的我们》原著小说,希望他们在青春的路上美好前行。

    特辑中,八月长安还解读了自己心目中的“耿耿于怀”,她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挺好的人生状态,因为“放下有的时候就没有意思了,人的心里应该有一个耿耿于怀的东西,梦想也好,得不到的人也好,或者说人生当中一段遗憾也好,有所求才是活着的状态”。

    “最好的我们”是进行时和将来时

    自2010年连载以来,《最好的我们》陪伴了太多读者走过自己的"青春,耿耿余淮的故事也在80、90后的心中生根发芽。特辑也摘录了一些网友们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有人说:“《最好的我们》就是真实的青春,也许那时的人已不再,可那段时光的感觉,那时的美好,永远不会忘记。”也有人怀念:“耿耿、简单,每一个暗恋的小动作好像都能在青春里找到相对应的那一帧。思念最好的时光里最好的我们。”

    那么作为原著作者,是如何理解“最好的我们”的呢?八月长安说:“我觉得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最好’,虽然这个故事叫‘最好的我们’,但我希望‘最好的我们’不是一个过去时,它是永远的正在进行时、将来时,你能够把握什么是你最好的时光。我希望它是一个持续的状态。”

    正如八月长安所说,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最好”,所以耿耿和余淮的故事也一直在延续,从小说变成了网剧,到现在首次登上大银幕。电影版《最好的我们》讲述的依然是高中生耿耿和余淮在入学时因名字而结缘,互为同桌一起走过高中生活的故事。只不过这一次由陈飞宇和何蓝逗来演绎最好的少年和最好的少女。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和片中角色年纪相仿。也是因为他们的“正青春”,才有了余淮和耿耿这段故事的“进行时”。

    篇二: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二

    某日深夜,我的手机一震:“我昨天看言情小说看到半夜。现在躺在床上想要翘课。”

    好吧。对我来说,小学五六年级似乎是上课时躲在抽屉里看言情小说最狂热的时段了,还有就是高中,午休时经常在宿舍拿了谁的《新蕾》随手翻。上一次读言情小说的阅读经历也要这样往前追溯,是十多年前在初中升高中的那个暑假,竞赛班补习计算机的时候。作为一个竞赛班学渣的我,完全无法领会编程语言的高妙之处,上课的时候就用人手一台的电脑看《天使街23号》,下课的时候把天才同桌提交的作业下载下来,改一改文件名再交上去了事。

    但毕竟做惯了好学生啊,这种事我做起来就是提心吊胆,所以完全不会记得小说在说什么,只是杀时间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手段罢了。当时的天才同桌去南开数学系读了七年,在今年暑假落实了一份在北京做审计咨询的工作(当然我至今也没有懂她的工作内容,想必是很多数字吧),而开头传微信的姑娘也和我们同个初中高中,又去了根红苗正的人民大学,此刻正在大洋彼岸攻读国际政治的博士学位。我们都长大了。

    而我?我已经结婚了,为什么还需要言情小说?

    鬼使神差,还是在闺蜜的怂恿下找来看了起来。她说:“小心你今天也哭到半夜”。我不似她有一鼓作气的能力,每天读一点,很难完全浸染到故事的情境中去,不过读到最后,我也哭了。好像不是因为耿耿于怀的感情,而是因为“再见了,我的高中”。

    青春之所以美好,可能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还看不到未来的局促。

    不过说起来,或许中学的我,也终日是一个大写的“丧”吧。从初中竞赛班开始,终日被奇怪的函数和斜坡上的小木块进行智商上的碾压,这种碾压所带来的精神残害使我考上大学之后再也不想碰到和数理化密切挂钩的学科,一口气填了五个能招收理科生的非理科专业马上提交。不过人的适应性总是很强,中学时期看到用红笔批着的自己残存四五十分的考卷,也逐渐从触目惊心到宠辱不惊。心想,毕竟我不偏科,竞赛只不过是学有余力的一次自我挑战的尝试吧。

    但是我还是太顺了。或许在旁人的目光里,一路保送到大学的我好像在学习上无所不能,好像整个未来都向我敞开怀抱,将来会是势不可挡光辉灿烂。

    直到最近才渐渐认识到,对我来说,作为人生常态的失败,可能来得有点晚。这让我很想坐下来,和振华中学的这对同桌聊一聊。高中的耿耿就对理科认命了,她说“认命就是你和你的自尊心野心不甘心一起围着桌子坐下来,握手,微笑,为了不再痛苦”、“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那种人,没能力,却有上进心;没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每一个我毫无作为又毫无长进的白天,时间都往前走一点点,然后把我扔在原地。日复一日,我被世界落得越来越远”、“五块八的余淮曾经对三块八的耿耿说过,你早晚会习惯的。我也以为我习惯了,没想到沮丧这种情绪时不时还会反复,会披上不同的伪装,有时候,甚至是以希望的满目出现。比如还是想要变得更好。”

    这种感受每个人都有过吧?好像在迷宫里绕来绕去却一头钻进死胡同,好像没有找到重组鲁班锁的办法只能让所有木块仍然在桌面各自四仰八叉,好像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让快要塞满电脑的各色文件变得整齐有条理,好像看到一道连题面都没有读懂的数学题,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你惶惑、你害怕、你试图钻出这一张无形的网,你觉得自己在原地徘徊可整个世界都将无情地抛下你继续向前。

    高中多简单啊,我们所有的人生梦想都被打包成几张试卷几所高校,所有人的方向都是一样的`,老师翻来覆去地为我们讲解有限的知识点,我们翻来覆去地练习。尽管在各自的道路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暗流汹涌,但总觉得多学会一个知识点,多跑一个四分钟以内的八百米,好像最终那一次命运的审判就变得不可怕了那么一点点。

    又或者,高中有你第一次喜欢的那个人。学习再苦再累,都可以在不大的学校看到ta的身影,可能是篮球场上投进压哨三分的救世主,可能是每次都能给你讲题目的前后桌,也可能只是一个好看的侧脸,一个专注而认真的神情。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可以藏起自己的小心思,在人群里偷偷看ta一眼,为每一天有意无意的相遇而感到雀跃和欢欣。

    我们长大了,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曾经以为最不人道的时光,都觉得是那么幼稚和温柔,“很多我们以为是最坏的日子,回头来看也许反而是最好的日子”。作者很善良,让多年之后的耿耿和余淮重逢,甚至最终向彼此张开怀抱,愿意“两个人在一起,扭转命运的手腕”。对耿耿来说痛苦的高中生活里有余淮照亮,长大以后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余淮来说高中那么多的骄傲,都被之后生活里不可预料的重创打散为一地鸡毛。值得眷恋的是,他们彼此仍然对那短暂的三年耿耿于怀。

    或许这样就够了。生命那么长,我们太难要求高中时彼此暗怀情愫的人在经历了各自十几年的人生之后仍能携手共度。长长的路上我们会不断经历人和事,不可能将每一个人都“完整爱一遍”。所谓“最好的时光”,是彼此的青春里互相真实地存在,在漫长的人生中彼此铭记,只要有过那一刻彼此间的心意相通,就够得上最好的时光了。

    也希望每个想要变好的人,都能像作者在后记里写的那样:“在苛责后原谅,在期望后释怀,最终生活得真正快乐而坚强。这比什么都重要”。

    真高兴,作为已婚女性的我,仍然活得像个青春期少女一般。

    篇三: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三

    在读大学以前,除了资源有限,更是有老师家长规定不可以读课外书,那都是不顾正业,班主任不时地巡查,看到谁桌上有本读者都被收走,后来听一同学讲,他一看不下去书就看课外书,竟然没被发现,嗯,应该是他成绩太好,老师比较放心,还记得一次买了一本《十大元帅的岁月》,也不记得怎么就买了,回去就被我爸骂了一顿,这是你应该看的书吗?然后,那本书也就搁置放在一边,至今没有翻阅过。

    现在回想高中时代,印象中也只记得读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楼梦》这样几本书,每次都是放假期间,几天几夜不睡,晚上怕被发现,就在被窝里挑灯夜读,准备高考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用功过,跟着书中的人物或喜或悲,然后每次我妈喊我吃饭,每每埋怨,晚上不睡,整天白天睡,回到家也不开心,整天跟欠了你什么似的,看到就烦,你说你回来干嘛,我习惯了不解释,就任误会一直下去,反正他们永远无法理解。

    读大学了,再也不会有人说这不能看,那不能怎么怎么样,终于得以个性得到释放,然后,经常跟别人开玩笑我叛逆在大学才开始。

    为什么要谈到最好的我们?

    刚读大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陌生,其实自己是没有太多心思去阅读,接触到八月长安的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推荐去读她的《你好,旧时光》,然后是《最好的我们》,作为大三的学生,竟然看这类青春的小说看到入迷,看到心血澎湃,看到开始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看到开始不再对身边的人与事做出表面肤浅或者不负责任的评价,开始心胸开阔,开始善待他人,也开始学着善待自己,我也因此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闺蜜。

    最近一直热播《最好的我们》,看了一下,还是有很多失望,那不是我认识的耿耿,也不是我所熟悉的应该的余淮,我也将我所想象的人物形象弄丢失了,重读,我一边又一遍的找寻那个我所熟悉的耿耿余淮,虽然会有所干扰,还是又被感动的一塌糊涂,那种简单的相处,不说话的舒服,没有什么情与爱的争执,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小小的美好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确实电视剧是表现不了的。

    每次读到一下文字,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你呢?

    我们不负责任的用几句话将人家捧高,但万一摔下来,谁也不会去接住她。

    现实生活中,除了小孩子之间那种小小的嫉妒作怪,长大如我们甚至我们的父母,大家仍总是喜欢狠狠地抬高别人,无论是家长的你看你家的谁谁怎么那么厉害,那么聪明,以后肯定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婆家,等到人家不如意的时候,不知道会如何嘲讽呢,还是,我们年轻人相互之间的羡慕,哇,你工作肯定有大大前途,好好干,说多了,我自己都开始怀疑了,我自己工作也不如意啊,自己被这样说多了,那种滋味只可意味,其实我内心是十分抗拒的!自己不了解他人,反正被捧上去被给予无形压力的是别人,他人所感都与自己无关,反正大家永远只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然后添油加醋的满口都是酸酸的。

    这个世界上,离开谁你都活的下去,因为大家的幸福,并不是绑定在一起的。

    越长大,经历的事情越多,这样的体会越明显,好比亲人的去世,你会发现,除了偶而缅怀,你的生活竟没有任何变化,不相关的人更加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你去世这件事情都为人所不知,这个世界还是一样运作,所以,先活着再说,然后,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是说,人就这么一辈子的时间,你前半辈子观看你父母的生活,后半辈子还要模仿复制一遍——你亏不亏啊?"

    我默然。话虽这么说,可是谁能保证我们不重蹈覆辙?也许父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聊,他们也有理想和憧憬,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爱情,就像此刻的我们。可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高估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运气。

    我一直跟自己讲,无论如何,都不能步父母的后尘,仿若这一辈子的使命意义,就是结婚生子养家,然后完全没有了自我,正如耿耿所想,难道我们父母没有想过,难道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迫于命运,只愿,无论未来怎么样,永远记住那份初心,慢慢的成为越来越优秀的自己,等到以后步入婚姻也好,作为家庭主妇也好,我们可以自豪说一声,这是我乐意去做的,这是我最想做的事,而不会说以为被迫选择的,简单说,就是变为更优秀的自己,给自己创造越来越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差一点没得到,会让人气愤,而差得很远,就会让人平静。

    这也是大家普遍都无法接受自己的邻居朋友发达、比自己发展的好,而对不认识的人的成名、成才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羡慕嫉妒的文艺说法吧。

    世界上总会有种人,嬉皮笑脸地随手摘取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够得到的神仙果,然后表现出并不是很稀罕的态度,其实,是有点可恨的。

    嗯,确实很可恨的,就如小说中的沈屾,她那么的奋力努力,看着在大家心目中原本属于自己的未来就那样落到根本不会在大家眼线里的人中,在别人口中就是各种惋惜与不平,可是沈屾自己怎么想的呢,每每读到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大意是,她从来没有关注过别人怎么想,她只是尽自己的努力而已,最后的结果虽然不尽人意,可是她努力过了,就足够了。

    嗯,我也会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追求就OK了,就只追求别人希望自己或者不如说自己以为的别人希望自己的样子,人这辈子那么短,多么不值得,是不是。

    旅行中看到的最好的风光永远在奔赴目的地的路上。

    对,以前可能没有说话的话语权,经历过为期几个月的旅行,深刻体会到,旅行,在别人眼里就是吃喝玩乐,只有自己才清楚,其实,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与事,赶飞机赶火车的惊险刺激,往往是旅行最最挂在口边的事情。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那么多的活法,我们总要褒奖某几种,贬低另外几种。可是仔细想想,到底怎样才是对的?

    谁知道。我们只有活过一遍之后才会明白,可是那时候剩下的感觉只有一种,名叫后悔。

    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大家眼中的正确的选择,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大家期待的样子,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大家说的跟你学历什么相符的,我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会不会在大家标准范围里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很多,我没办法去预测,也没法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的使命,我真的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会努力的好好生活,把每一天过的充实快乐,工作之余可以有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在人生路途中,我的人生如果走了另外的一条路,肯定风景会大大的不同,比如,如果我高考多考几分或者少考几分,如果工作地点我就选择了家乡,如果……无论如何,我觉得现在自己的状态也挺不错的,我也慢慢地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这就足够了吧。

    篇四:《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篇四

    前段时间,那部《何以笙箫默》开播,又掀起对与青春的热浪。与《最好的我们》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抒写大学到毕业的小说,《最好的我们》是一部抒写高中三年青春的小说。但是主题却是一样,一样的女生爱上一个优秀的男生,偏偏这个女生不会读书,偏偏这个女生很喜欢拍照。偏偏在《何以笙箫默》,默笙第一张拍到的就是何以琛,这个法学才子,而《最好的我们》是耿耿跟余淮碰面的时候,耿耿也一样拍到余淮,这个冲击清华北大的人如此相似的开始却不一样的结局,最后何以琛依然很辉煌,可是《最好的我们》的余淮却因为家庭背景无法继续读书,但是最后都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他们都在一起了。《最好的我们》写的是高中三年,而《何以笙箫默》写的大多是毕业以后,这是最大的差别。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何以笙箫默》的原著只看到电视剧,所以我的观点还是片面。我相信原著一定很精彩。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都是每个人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将那些青涩回忆深藏。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说因为高考,经历过毕业的人都会说找工作。我还没毕业,我就谈谈高考吧。

    记得同学前几天跟我说:你是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何必担心害怕这个呢?参加完高考的人真的坚不可摧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一定踏过未成年的那道坎了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真的高中的自己说再见了吗?真的跟高中一点都没有关系了吗?就真的能忘记高中所有青涩的回忆了吗?不能。所有的回忆只是被深藏,但是却没有办法被遗忘,如果哪天重新拾起,那一幕一幕都将重现。

    高考完,有人到了远方,有的人依然在,却顾不得去相伴。高考开始每个人都面向新的未来,但是是否有人发现大学既没有重新开始,却也忘不了过去。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重新被掀起,就一发不可收拾。那种说不出的感受。那些不能说的秘密重新燃起欲望。

    这部小说在20xx年首次出版,可想而知,作者大约在20xx年写这部小数,那时候,我刚好高中毕业。也许也一样的情愫,却没有好好抒写出来,却没有用心好好想想好好做个决定,觉得很是后悔。假如当时,如大学一样勇敢,我会怎么样呢?不敢想象,但是时光不能往回走,一时的冲动只能换来遗憾。也许这就是青春。我相信到现在活了20多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曾这样喜欢过一个人,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的青春存在过,只是过了高考,我们把这个人深藏。

    希望看到的人,你可以勇敢去把握你们的青春,青春没有界限,不是过了高考,过了大四你就没有青春,只要我们相信,青春永远在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我们在青春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我们心中的那个人。

    篇五:最好的我们观后感 篇五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 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

    我没有看过电视版和小说,所以在此不做比较,只是单单说说对电影版的感想。

    或含有少许剧透~

    电影一开始便标明“改编自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一书”,我的第一想法是,八月长安应该可以赚挺多钱,又电视剧版,又电影版。

    《最好的我们》讲的是青春,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一般人的青春。

    电影很美好,男女主还是幸福得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我却希望这部电影停留在高考发榜那天,男主没有来到与女主约定好的地方,然后影片终。

    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暗恋过人,心里也都会幻想过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但是在毕业后、在工作后,我们不一定会相见,相见了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曾经那两颗砰砰跳动的心,或许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那个让你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的那个人,已经儿女成群,有了生活的重心和自己的责任。

    但看这部电影并不亏,因为它不仅讲了耿耿和余淮的故事,还有高三五班的故事。

    很巧,我高三也是五班的。

    人们总说青春已逝,但我觉得奋斗的每一天都是青春,有颜色的青春,我们哭过笑过闹过吵过疯过。

    回想过去,我们不会记得在宿舍里窝着玩手机的那一刻你手机里的画面是什么,但你会记得你为梦想奋斗过的某一个画面、体验过的某一种感觉、让你心跳加速的某一个人。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凡的一天里经历过的特别的事情,是青春的印记,是我们走过的路。

    篇六:最好的我们观后感 篇六

    另外一个部电影《最好的我们》是改编于八月小说的,讲述高中时候懵懂的青涩的带着青春气味儿的爱情。

    先介绍一下电影:女主耿耿,作为学渣压线进了学霸聚集营振华中学,然后遇上了学霸男主余淮,这两位因为名字投缘连在一起是耿耿于怀所以就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主主动向喜欢民主的班主任提出要和耿耿坐在一起后,两人成为了同桌。之后发生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后耿耿余淮就互相喜欢上了但又因为后来余淮家庭的变故耽误了余淮的前程,而耿耿发展却特别好,余淮觉得自己配不上耿耿就主动离开了。但耿耿觉得自己能变得这么优秀是因为余淮,耿耿于怀,七年间一直没有放下这份喜欢,最后两人终于如愿在一起。然后是电视剧版里的路星河,他作为男二一直喜欢女主耿耿,表白了很多次,但耿耿只是把他当作朋友,后主动退出并祝福耿耿和余淮。在得知余淮对于耿耿的无故离开后他选择拾起这份喜欢,陪伴了耿耿七年却依然没有结果。喜欢路星河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对感情的执着。他向我们传达的是: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在一起,而是在她需要的时候我愿意给出我能给的所有帮助与关怀。谁喜欢谁这 件事不能勉强,所以不能勉强耿耿喜欢路星河。让谁不喜欢谁这件事更不能勉强,所以耿耿于怀在电影里面才显得这么有意义。

    但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终究是现实。看完电影之所以想到路星河这个角色就是因为他更加贴近我们,我们更愿意选择陪伴在喜欢的人身边,所以才一直小心翼翼。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像余淮这么绝情隔绝喜欢的女孩七年之久,也不是谁都能像耿耿一样保留七年的喜欢一直念念不忘。本来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需要他们相遇相爱。“耿耿于怀,不如勇敢”,这是电影的标语,但即使勇敢,即使耿耿于怀,真的能得偿如愿吗?那路星河又怎么会依然孤独一人呢?“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现实中少的是耿耿于怀,多的,只是一厢情愿。电影里面还是有很多画面感动到我:耿耿余淮清纯的爱恋、张平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关怀、怪胎学长的勇敢、同学好朋友之间的羁绊以及年少时的愿望。这些也让我回忆起了很多东西,我没有耿耿的相机将它们保存在相册之中,但好在我还能将它们记录在文字之中提醒我莫忘这一切。

    最后,借着路星河的话,祝喜欢的她,万事胜意。

    篇七:最好的我们观后感 篇七

    青春是单纯美好的,那时的我们没有什么花花心思、也没有什么尔虞我诈,有的只是朋友之间单纯的友谊,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考试时候偷偷帮你的小伙伴,睡觉时偷偷给你放哨的小伙伴?当然,我们的青春中还有更多的横冲直撞,比如:遇到喜欢的女孩(男孩),我们会勇往直前的去表白,虽然有可能被拒绝,但是至少不会让自己后悔,青春中的我们就是这么勇敢!

    《最好的我们》作为二熊(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主要以怀旧的口吻叙述“学渣”耿耿发了“国难财”考上重点高中,与“学霸”余淮成为同桌,他们历经了相遇分离又重逢的一系列故事。

    二熊在《最好的我们》结局中写道:“许多年后,回想起高中生活,总是会回想起那天晚上,我们手拉着手在月光下奔跑,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的,怎么奔跑都跨不过的青春。” 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同时也与《最好的我们》题目相得益彰。

    导演和编剧为了保证《最好的我们》的青春性,在演员上大部分选择90后新生代演员:男主角则是刚刚成年不久的小鲜肉刘昊然;女主角则是谭松韵,曾饰演《旋风少女》中阳光开朗、活力十足的晓莹。 我们没有美如天仙的女主,我们也没有帅的惊天动地的男主角,更没有那些堕胎、车祸的青春代价,我们有的只是平凡大众的青春,更加贴近大家。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73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班主任兵法读后感(优秀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