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8篇)
  •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0-06 21:22:34
  • 移动端: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8篇)
  • 篇一:文言特殊句式 篇一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篇二:文言特殊句式 篇二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WWW.NIUBB.NET★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篇三:《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 篇三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篇四: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四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无乃而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 ”,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 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

    篇五:文言特殊句式 篇五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篇六: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六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篇七:文言特殊句式 篇七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篇八: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八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精选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56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与妈妈的美好回忆作文(精选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