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7篇
  •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0-21 19:46:09
  • 移动端:微课教学设计优秀7篇
  •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7篇微课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篇一:微课教学设计 篇一

    主备人:使用班级:1-22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教学难点:

    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一、导入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反弹琵琶”作文学……。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反弹琵琶”作文学……》。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费小约翰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免得再反烦他。没想不到十分钟,小约翰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那地图,十分惊讶。他问道:“小约翰,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说:“这很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侯若从反面去思考、去解决,会找到更好的方法。

    正是,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方法。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有“卡壳”的现象,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把通常的思维反过来,在对立的思维道路上打开新局面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

    三、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采的观点?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反弹”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反弹”。

    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比如“尊老爱幼”,你不能说要“欺老骗幼”。

    二是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表面字意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精神,如果从愚公的做法这一角度思考,得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寓言的原意的。

    三是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反弹。

    四是对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用反弹。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篇二:微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 (0.1mol·L1, 0.2mol·L1, 1.0mol·L1);

    碱:NaOH(0.lmol·L1, 0.2mol·L1),NH3·H2O (0.1mol·L1, 0.2mol·L1);

    盐:NaAc (0.2mol·L1,l.0mol·L1),NH4Cl (0.1mol·L1, 0.2mol·L1), NaH2PO4 (0.1mol。

    L1), Na2HPO4 (0.2mol·L1)。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 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 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 (H3PO4的Ka2 = 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 (0.1mol·L1, 0.2mol·L1),NaOH(0.lmol·L1, 0.2mol·L1),NH4Cl (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

    (2)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lml0.2mol·L1HCl,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较。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0.5mol·L1。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一定的缓冲溶液?

    (1)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基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

    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改变。

    (3)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后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

    篇三:微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

    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

    导入依提纲自学小组交流自学体会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学生自由谈。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学后测查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1、存款的意义

    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

    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

    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

    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999年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到20xx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

    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

    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1、基本练:选择题(略)

    2、提高练:应用题(略)

    3、思考题(略)

    依自学提纲进行总结复习,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做。学生观察。学生自己填。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说。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自学情况。锻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00×7.92%×2×(1-20%)+200

    篇四:微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篇五:微课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切分节奏型,并且正确视唱。

    二、教学重难点

    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看这个谱子,音符上面是一条向上或向

    下弯曲的弧线,这个弧线叫什么?有什作用?

    2、新课

    (1)这个符号叫作延音线,乐谱标记符号之一。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那么拍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看实例:这个1上面的线就叫延音线,这个1的音要连续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们看这个谱子 5 6 6 i 请同学们为这个乐谱划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视唱一遍。

    如果把中间相同的音6用延音线连起来,又该怎么划拍子?请同学们试一下划出拍子来。

    (3)同学们划的拍子看和我一样吗?

    怎么打拍子?请跟我打一下(老师示范)。

    这个音在一小节内书写的时候也会变化为:

    (4)总结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

    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②休止强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为强拍。

    (5)拓展:请同学们在歌曲《凤阳花鼓》谱子中找出切分节奏,并打节奏正确演唱。

    五、本节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节奏类型,节奏是一个音乐的灵魂,把握好节奏就能更进一步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篇六:微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儿童和平条约》带有很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流畅,文笔活泼。课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条约,第一次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它的每一项条款,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同时,它又是一种儿童条约,表达了全世界儿童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人类携手努力,共创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4个字,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随文学习本课的关键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热爱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励同学们为世界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

    1、识记8个生字及掌握多音字“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憧憬世界和平的美好景象,激励学生为世界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份班级公约。

    2、揭示课题:儿童和平条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鼓励学生读题质疑,部分解疑。

    儿童和平条约不用强制别人执行,它表达的是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过渡:儿童和平条约里都写了什么内容?带着我们的好奇心一起走进课文吧!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自己认为难懂的词句做上记号,联系实际想一想。

    3、同桌互帮互学,交流自学情况。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三、入情入境,细读感悟

    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条约,细细品味儿童维护和平的那份决心吧!

    (一)读第一句话,指名汇报: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二)播放课件,渲染战争场面

    (1)理解“无家可归”什么是“无家可归”?(没有家,不能回家了。)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指导理解:是啊,那些可怜的孩子不仅无家可归,还没有饭吃,面临饥饿,生病了不能去看,面临疾病。所以―――――

    (2)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朗读)

    (三)过渡:只要我们消灭一切与和平对立的事物,这个世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闭眼听读4-6句,思考:和平世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交流汇报

    (3)指导读句子,感受和平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教师适时板书:珍爱)

    (四)过渡:和平给我们带来了幸福而舒适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珍爱和平。为了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自由读七、八句。思考: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2)为了现在的和平,为了永久的和平我们能怎样做呢?为了大家的和平,我们又该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过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创造和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儿童,你打算怎样做?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2、朗诵诗歌《放飞和平》。

    五、作业布置:

    1、给父母读《儿童和平条约》,和父母交流感想。

    2、你想像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画一画。

    板书设计:儿童和平条约

    向往

    珍爱和平

    创造

    篇七:微课教学设计 篇七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87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节主持词(优秀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