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材料
  • 扫上方二维码
  • 可以定制写作
  •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0-29 19:30:19
  • 移动端:《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小编为您整理了6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篇一: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篇二:孙权劝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 卿(qīng) 邪(yé) 涉(shè) 孰(shú) 即更(gēng) 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习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篇三:《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四:孙权劝学 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篇五:《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篇六:《孙权劝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98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