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
  •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0-30 20:07:30
  • 移动端: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4篇高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高中物理教案 篇一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

    篇二: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二

    高一物理教案: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

    课时1高一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2)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也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5)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6)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基础差,但是学生比较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式,随机通达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视频、、动画、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新课播放:刘易斯百米赛跑视频前面作业中我们已经算过的刘易斯在百米赛跑过程中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只能大体反映刘易斯在百米赛跑中的快慢变化情况。为了对变速运动作精确的描述,还需要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不能精确地描述

    为真实情境进行设计:刘易斯百米赛跑视

    二、新课教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平时说到的百米赛跑运动员冲线的速度,子弹飞出枪口的速度、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时的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instantaneous speed,简称速率)。汽车行驶中速度计上指示的数值就是瞬时速率(如课本P32图1—21)。

    实验探究——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

    实验装置如课本P33图1—22,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s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Δs/Δt)。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学生理解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播放实验视频

    真是情境

    播放实验视频

    讨论与思考(课本P33)之后学习S-T图像讨论与思考(课本P33)物体的运动情况,除了用语言文字和数学公式描述外,还可以直观地用图像来描述,给出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时间

    t/s04.910.015.119.9

    位移

    s/m0100200300400

    提问:请同学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像,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像在投影仪(实物)上打出。

    总结: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s与t成正比。

    提问:图像如何反映汽车运动的速度?

    总结:图像的斜率反映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利用图像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像的学习。

    学生模拟现场

    投影仪

    案例分析请把龟兔赛跑的过程粗略地用s—t图像表示出来。(提示:乌龟和兔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假定跑动过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与解答:

    开始时,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图像上,是它的斜率比较大(比较陡),在同一时间内,兔子通过的位移大。接着,骄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时间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没有变化。乌龟的速度虽然小,却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等到兔子猛然醒来,发现乌龟已快接近终点了,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图像的斜率更大),可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取得了胜利。(s—t图像如下图。)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知识点教学目标评价方法备注

    瞬时速度知道课堂检测

    位移-时间图像理解课堂作业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自己动手、类比对照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便的很简单,很清楚,使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多角度处理物理问题,为以后讲述图像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篇三:高中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

    [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

    [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

    [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问题]游乐场的滑梯为什么倾角很大?山路为什么要修成盘山状?

    [分析]斜面倾角越大,使物体下滑的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滑,故公园滑梯倾角较大,但山路若直接从山脚往山顶修,则倾角太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盘山状则可解决这个问题。

    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实验模拟]同学甲用一手撑腰,同学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学的肘部,让同学谈体会,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实验演示]在支架上挂一重物,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分析重物对支架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挤压水平杆,另一方面拉伸倾斜杆。

    [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平行四边形法。

    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观察图片]为什么一斧头下去,木桩被劈开了?作用在斧头上的力实际产生了什么效果?

    [小实验]同学甲双手合十,同学乙用一只手试图从甲的两手中间劈下去,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析]乙同学的手向两侧挤压甲同学的两只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两个侧面去挤压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平行四边形,并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

    [思考]由生活经验可知砍柴的刀越锋利越容易把柴劈开,为什么?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夹角的关系。

    [体验]通过小实验体会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分力大小随其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用一根羊绒线,中间吊一个砝码,观察当抓住线的两手距离不断增大时线有何变化。

    ○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一个砝码,拉的夹角逐渐增大,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规律总结]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对称分布的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应用]

    ○如何把陷进泥潭的汽车拉出来?

    ○如何移动一只很重的箱子?

    (五)小结:

    1、知道什么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

    篇四:高中物理教案 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粗略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认识过程。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领略通过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研究电场、理想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以“电荷间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两大问题为主线展开,具体操作思路是:

    1.学生自学电场,培养学生阅读、汲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5分钟)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投影展示问题1:真空中?它们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能够不需介质超越空间?

    投影展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图片(1.2-1)。

    教师:这幅图大家不陌生,那么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有关。

    教师:其本质原因又是什么呢?(投影展示问题2)

    教师:带着这两个疑问,本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第三节电场强度。(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35分钟)

    (一)电场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电场”内容。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观点是谁提出来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电场?

    (3)电场有什么本领?

    学生自学,师板书“一、电场”。

    学生回答:(1)略;

    教师:法拉第同学们曾记否?

    学生(集体)回答: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对事物的本质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在电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依据法拉第的观点,我们如何描述电荷A、B之间的作用力。

    师生共析。

    (2)略;

    教师启发引导:场是“物质”──它和分子、原子组成的实物一样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电视机、收音机信号的发射与接受就是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特殊”──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电荷周围”并板书。

    (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的物质。

    教师: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3)学生回答: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静电力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第二个问题。

    依次投影问题:①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样,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对照“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图片说明)

    学生回答:电场强弱不同。

    ②那么如何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呢?

    教师启发:像速度、密度等寻找一个物理量来表示。

    ③如何来研究电场?

    (学生思考)

    教师启发引导:电场的本领是对场中的其他电荷具有作用力,这也是电场的最明显、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此在研究电场的性质时,我们可以从静电力入手。(板书研究方法)

    教师:对于像电场这样,看不见,摸不到,但又客观存在的物质,可以根据它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研究它,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教师:还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电场及放入其中的电荷。

    多媒体依次展示,教师简述:①“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中的试探电荷;②场源电荷。

    师生共析对试探电荷的要求。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模拟实验的动画演示,并描述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多媒体动画模拟:①不同位置偏角不同;②增加试探电荷带电量偏角均增加。

    学生回答:不同位置受力不同;同一位置试探电荷带电量增加,受力增大,但不同位置受力大小关系不变。

    教师:下面我们再通过表格定量地来看一看:

    将表格填完整,并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和规律,看你能否得出如何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回答后依次填入:①F1、F2、F3及F1<F2<F3;②2F1、3F1、4F1、nF1等。

    表一:(P1位置)

    试探电荷 q 2q 3q 4q nq

    静电力 F1 2F1 3F1 4F1 nF1

    表二:(P2位置)

    试探电荷 q 2q 3q 4q nq

    静电力 F2 2F2 3F2 4F2 nF2

    表三:(P3位置)

    试探电荷 q 2q 3q 4q nq

    静电力 F3 2F3 3F3 4F3 nF3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

    (1)不同的电荷,即使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所受静电力也不同,因而不能直接用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来表示电场的强弱;

    (2)电场中同一点,比值F/q是恒定的,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无关;(同一张表格)

    (3)在电场中不同位置比值F/q不同。(三张表格比较)

    师生共同小结:比值由电荷q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与电荷q的电荷量大小无关,它才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教师:在物理学中我们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并板书。

    (三)电场强度

    1.定义:

    教师: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物理量是用比值法来定义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从它的定义,电场强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N/C

    教师介绍另一种单位并板书。

    2.单位:N/C或V/m,1N/C=1V/m

    教师结合板画: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同种电荷受力方向不同,说明场强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集体)回答:矢量

    教师结合板画:电场中同一点放入正电荷和负电荷受力方向不同,如何确定场强的方向呢?

    教师:在物理学中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板书)

    3.方向: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的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同。

    教师:按照这个规定,如果放入电场中的是负电荷呢?

    学生回答:与负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反。

    投影练习:

    练习1(加深对场强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场强大小与方向)

    点电荷是最简单的场源电荷。设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与之相距为r的A点放一试探电荷,所带电荷量为+q。

    (1)试用所学的知识推导A点的场强的大小,并确定场强的方向;

    (2)若所放试探电荷为-2q,结果如何?

    (3)如果移走所放的试探电荷呢?

    (请两位同学板演前两问后,共同完成第三问)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点电荷电场的场强大小与方向。(多媒体动画演示方向的确定方法)

    2.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在静电场中,它不随时间改变。电场中某点的场强完全由电场本身决定,与是否放入电荷,放入电荷的电荷量、电性无关!

    辨析 和 的关系,强调 的适用条件。

    练习2(探讨场强的叠加,巩固对场强的理解及公式的灵活运用,加强计算能力培养)

    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们相距0.1m,A点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r相等,r=0.1m。求:

    (1)电场中A点的场强;

    (2)在A点放入电量q=-1×10-6C,求它受的电场力。

    教师:题中场源电荷不止一个,如何来确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

    学生:平行四边形定则

    (请两位同学板演)

    教师:根据场强的叠加原理对于一个比较大的不能看成点电荷的带电物体产生电场的场强如何确定?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限等分成若干个点电荷。

    教师:根据以上方法,同学们设想一下一个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外部产生电场的场强,如何求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等效成电荷量集中于球心的点电荷。

    三、小结(多媒体依次投影,并简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具有力的作用。正是利用电场的这一特性,我们通过研究试探电荷的所受静电力特点,引入了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它是矢量,有方向。

    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是电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研究方法和定义方法也是物理学中比较常见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一、电场

    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二、电场强度

    1.定义:E=F/q

    2.单位:

    3.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同

    三、点电荷的电场

    1.推导:

    2.大小:

    3.方向:

    四、电场强度的叠加

    五、布置作业

    教材P16-171、2、7

    思考题:

    完成课本P173,比较电场强度E=F/q与重力加速度g=G/m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教学反思

    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还可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另外,探究时间很难控制,在内容处理上应做到详略得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对电场及练习题的处理,尽可能由学生完成。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01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毕业论文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