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最新9篇】
  •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最新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01 19:39:50
  • 移动端: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最新9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9篇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篇一: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文

    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

    1、初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 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 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 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汇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师:指南宋军队。

    定:是平定,这里指收复。北定:收复北方。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细读

    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研读

    联系深化,激发情感。

    ①交流:你从描绘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如:对国家未统一的悲愤,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等。

    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背诵。

    (五)拓展

    古代的诗人在临终时都能想着国家的统一,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了爱国你准备做哪些?

    学生汇报交流。

    多媒体播放《国歌》学生齐唱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很主动,我们不仅知道自学古诗的四步法,而且从诗句中展开联想,感悟到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今后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从内容展开联想。

    (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陆游的诗,读一读,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篇二: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二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篇三: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篇四: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话爱国

    1、师:古往今来,爱国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而那一首首经过千年岁月积淀的爱国诗篇,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生交流课前积累的爱国名句:

    生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生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

    二、识作者,解诗题

    1、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爱国名篇----《示儿》。(板书课题)

    2、生交流课前对陆游及《示儿》的了解。

    生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生2:《示儿》是诗人陆游的临终留诗。“示儿”就是告诉儿子的意思。

    3、师相机补充: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人,此诗是他的绝笔诗,即遗嘱。

    4、生交流普通人的遗嘱内容:分遗产,安排继承人……

    5、那么我们来看看被梁启超誉为“亘古一放翁”的陆游的遗嘱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三、读古诗

    1、(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正音,齐读。

    3、师:古诗只读通、读准是不行的,我们还要读出它的节奏美、韵律美。

    4、播放范读,生欣赏。

    5、生仿读、练读、齐读、赛读。

    四、解诗意

    1、出示注释(重点字词意思)

    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只。

    九州:全中国。

    同:统一。

    王师: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收复失地。

    家祭:祭祀祖先。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

    2、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诗意。

    3、指名汇报

    生1: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生2: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生3: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

    生4: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4、说说整首诗意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5、探究“万事空”与“但悲”是否矛盾

    师:陆游既然认为死后万事皆空,那又为何要悲伤不已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师小结:这并不矛盾,金钱、权利、地位,对于陆游来说都是过眼云烟,而他临终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统一大业,这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

    6、生带着理解再读古诗。

    五、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生交流:悲。(板书:悲)

    2、一探“悲”

    师:诗人悲什么?为谁而悲?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谈看法(悲-----国碎)

    出示地图,师解说“靖康耻”。(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师:面对如此奇耻大辱,陆游怎能不悲?

    引导生读出陆游的悲国之情

    3、二探“悲”

    师:陆游不仅为国而悲,(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读一读,找一找,诗人陆游还在为谁而悲(悲—--民泪)

    在金人的统治下,老百姓肯定会饱受欺凌与压迫,想象一下生活在沦陷区的遗民会受到哪些欺凌?

    生交流:

    生1:土地被占,流落街头

    生2: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生3:以泪洗面,期盼王师

    ……

    师:看到百姓在受苦,陆游怎能不悲?

    读出陆游的悲民之情

    4、探悲因

    山河在呜咽,百姓在流泪,而他们望眼欲穿的王师又在哪里,在干什么呢?让我们跟随诗人林升一起到美丽的西湖边去看一看吧(出示《题临安邸》)

    生读古诗,说说诗中的游人指谁?他们在干什么?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

    生:醉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

    生:恨南宋的统治者(板书:恨)

    生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5、悟“盼”情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 管昏君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盼望早日挥师北上,收复失地。(板书:盼)

    6、是呀,无论是悲、恨还是盼,一切皆源于——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六、拓展

    1、小组合作,完成《告慰陆游书》。

    2、展示交流

    3、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示 儿

    宋 陆游

    《示儿》教学案例悲

    《示儿》教学案例《示儿》教学案例 恨 爱 盼

    篇五: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篇六: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六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平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篇七: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学时授: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小学时学过陆游的《示儿》,现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但在政治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

    二、作者简介: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

    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 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 杰然特起 以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 信造化之尤物 而 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 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用;而且;因为)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而(罢了;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你、你的)

    篇八: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八

    教学要求:

    1、 了解示儿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

    4、 感悟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简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

    《满江红》一诗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 温故而知新,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创设学习情境。

    二、 开展文学常识竞赛,了解作者概况及时代背景。

    三、 学习新诗《示儿》

    1、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同学自由读一读,说说是什么意思。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 教师导语过渡,出示《示儿》

    4、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熟练。

    5、 结合注释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

    6、 学生逐句理解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7、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然是“万事空”,为什么临死还要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8、 读课外短文《示儿》。

    9、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10、练习在综合本上写一写。

    11、 在听写本上默写,同位互相检查,统计全对人数。

    四、 课外延伸

    朗读岳飞的《满江红》

    五、 布置作业

    1、 赏读另外一首陆游的爱国诗,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学习歌曲《满江红》。

    篇九: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 篇九

    一、 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最新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05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教师节的经典祝福语【优秀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