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8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03 18:58:28
  • 移动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8篇)
  •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3、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不懂就要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男女生轮读句子。

    齐读句子。

    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有哪位同学住过医院,谈谈你住院时的感受。

    2、师:住院确实不是一件好事。谁也不愿意住院。一只老山羊因为有病,很不情愿地住进了医院,可是后来他却赞不绝口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读了32课,你就会知道的。

    3、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

    提示:看看谁来考你了?

    2、看投影认读生字并试着组词

    引导: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谁能读通顺、流利。

    3、试着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4、你认为哪一段不好读,请同学教教你。

    自己指名请同学教难读句子。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你再读课文,想一想:老山羊刚住进音乐医院时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是什么态度?划出有关句子。

    2、汇报。

    老师板书

    很不情愿赞不绝口

    3、请你再认真地默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老山羊刚住进医院时“很不情愿”,后来又为什么“赞不绝口”呢?

    4、提示:自己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汇报交流:老山羊刚住进医院时“很不情愿”,后来又为什么“赞不绝口”呢?

    汇报交流。

    (1)百灵鸟护士态度好;

    (2)只听音乐,没有痛苦;

    (3)疗效好;

    (4)百灵鸟让老山羊明白了音乐在医学上具有辅助疗效的道理。

    6、分角色朗读全文。小组朗读后班内展示。

    四、作业。

    摘抄或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一、激趣导入

    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师: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生:蛐蛐。

    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接下,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习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初读课丈,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你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

    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方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就使全班同学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成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主导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各位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们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突破常规,让学生板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六、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七、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八、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九、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篇四: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篇五: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

    教学重点:

    1.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

    2.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愤学习、不断探索的。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各种船的图片。

    2.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或走亲戚时,都坐过什么样的船呢?介绍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图片,体会船的多样与作用。

    4.: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防、经济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船最初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或说己的感受。)

    3.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在字词句和课文内容方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交流朗读收获,互相质疑解疑。

    读准字音:树干(ɡàn)扁(biǎn)平潜(qián)水艇

    理解意思:(出示相应的教学投影片)

    蒸汽机: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军舰:列入海军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和其他兵器。有的还载有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油轮:专门用来运送石油的轮船。

    潜水艇:利用水容器装水排水,随着水的装和排,潜水艇也随之沉和浮。

    庞大:巨大。

    豪华:特别华丽堂皇。

    同桌互读课文,说说船的发展演变过程:

    树干——筏子——独木舟——帆船——汽船——军舰、油轮、潜水艇……

    三、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写的字:稳、歪、扁、棍、喷、舰。

    2.读一读,给生字组词或说话。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稳: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急”字。

    歪:会意字,“不正”为“歪”。

    扁:“遍”字去掉走之儿。

    棍:形声字,形旁为“木”,指“棍”是“木”做成的;声旁为“昆”,与“棍”韵母相同。

    舰:形声字,形旁为“舟”,指船;声旁为“见”,与“舰”同音。

    喷:与“愤”比较,“有心真气愤,有口能喷水”。

    4.试在田字格中练写两个。指名板写、、再写。

    5.出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庞大。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用表格或者图画的形式把船的演变过程表现出来。

    2.读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随文识字的情况。

    2.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大面积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生字:稳、歪、扁、棍、喷、舰。

    词语: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

    3.对照自己设计的表格或图画说说船的演变过程。

    二、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思考:船在各个不同阶段,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它?

    2.交流讨论:

    树干:简便易行,但不平稳。

    筏子:不容易翻,但走得慢。

    独木舟:快、安全、还可以放东西。

    装上船桨:使船走得更快,但要用手划,比较费力。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更快。

    轮船:把桨装在船上的大轮子上,不需要风也能走。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现代的轮船: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军舰、油轮、潜水艇……

    3.分角色表演:分别请几个学生演不同阶段的船。

    4.如果你是一艘豪华客轮,见到最初作为船的那段树干,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船?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船?根据你的需要想一想,动手设计并画下来,再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和作用。

    2.从船的发展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船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四、巩固练习。

    1.你注意过身边的事物吗,它们也像船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一下。如:书包、文具盒、自来水、电铃等等。

    2.选择你喜欢并且熟悉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然后写下来。

    五、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为什么。

    篇六: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文中的关键词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学会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松鼠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启思

    1、出示松鼠图片,板书“松鼠”。提醒学生“鼠”的书写注意事项。你喜欢松鼠吗?了解它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了解松鼠。

    2、听到大家的介绍,我觉得松鼠十分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3、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师归纳问题。(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那只松鼠怎么了?那只松鼠在哪里?)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读课文,自主识字。

    2、认读词语:惦记携带俘虏抗拒乞求缩回逃之夭夭活泼伶俐可怜巴巴高楼大厦毛茸茸蹑手蹑脚密林深处得意忘形稚气未脱饱含深情

    三、速读,初步把握

    主要内容围绕着那只松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四、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

    1、读1~3段,用“”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在被逮到以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2、交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抓住描写松鼠外形和动作的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松鼠;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做动作理解“蹑手蹑脚”,联系上下文理解“逃之夭夭”等词语。)

    4、那样机敏活泼的松鼠,父亲用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此时,父亲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这只松鼠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作业

    1、工整、美观地书写生字词。

    2、用“蹑手蹑脚”、“逃之夭夭”等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在被捉到之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捉到松鼠的父亲心情怎么样?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一)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

    1、捉到了松鼠,父亲异常兴奋,而此时的小松鼠呢?勾画描写松鼠的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此时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指名读,谈感受。引导学生猜测松鼠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绝望是对失去生命、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__是指责作者的做法不对;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给它一条生路。这时的小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有感情地齐读。

    2、面对这样的一只松鼠,我是怎么做的呢?感情朗读第5段,用“、”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

    3、最后我是怎么做的?你从“咬咬牙”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4、这时的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我看着它……”恢复自由后的活泼、开心。

    5、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父亲放了松鼠后的心情的?虽然父亲不能说出放松鼠的原因,但在父亲心中,他早已想清楚了,早已做出了决定,因为他是一个关爱动物的人。

    (二)学习惦记松鼠部分。

    1、用引读的方式学习第8、9段。第8段,体会父亲的心情,抓住女儿的语言感受她善良、美好的心灵。(相机理解“得意忘形”的意思。学生用稚嫩的语言体会女儿的“稚气未脱”。)第9段要读出如释重负之感。

    2、读写结合:老师深情地点拨: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把小松鼠放回了大自然。虽然女儿的心愿没能实现,但是女儿不但没有责怪父亲,还深情地关注着小松鼠的命运。如果这父女俩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先写下来,再在班内交流。

    3、带着敬佩的感情读一读。三、总结,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搜集资料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资料(故事、图片等),在班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6 那只松鼠

    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篇七: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篇八: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每单元啊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它提示了该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整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新课的主题内容把握。)

    (一)认识“单元导读”。(设计说明:“单元导读”是统编教科书第二学段的一个新编排,学生需要了解其编写意图和功能,才能实现教科书是学生的“学本”的目的。)

    1、初识“单元导读”。

    #教案#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习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教案# 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一、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二、释题还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习作起一个恰当题目的目的。)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教案#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教案# 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09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每年的入团时间大概是几月份(最新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