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篇】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06 20:22:10
  • 移动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篇】
  •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10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x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x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习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习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习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近似值,注意取近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篇二: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统计天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学生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

    一、提问:

    问:我们在学习可能性的知识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你们能举例说说吗?

    我们还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二、完成第25题

    读题,理解题意。

    可演示主持人两次抽奖的过程,使学生明白:

    第(1)题 用4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表示4种不同颜色的座位票,演示从中抽出一种颜色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每个同学获得开心奖的可能性。

    第(2)题 用10张红色彩纸表示10张红色座位票,按1~10编号后,演示从中抽出一个编号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拿红色票的同学获得幸运奖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题

    出示题目,读题

    问:要使落下后红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1/3,必须有几个面涂上红色?有几种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数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 ,必须有几个面写上2字?有几种写法?

    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写数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题必须有2个面涂成红色,第(2)题必须有5个面写2。

    篇三: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实际情景,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一、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24÷4+16×5-3746+50×[(900-90)÷9]

    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教学实施

    (一)出示例3。

    1、老师整理情境中的信息。

    2、学生明确题意。

    3、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

    4、提问:可以列综合算式吗?小组讨论并汇报,如何列综合算式。

    板书综合算式。

    5、分析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试算,两人板演。

    7、全班交流订正。

    8、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2、教材第35页第9,10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四: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栏: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

    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

    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修改补充栏: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

    表示河里有9只鸭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会议4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篇五: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重点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课件出示

    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篇六: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篇七: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

    2、回顾旧知

    出示xx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生:画线要用尺子。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xx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篇八: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篇九: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篇十: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

    训练目标:

    1、理解解决有关排队中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会根据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训练重点: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训练难点: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教具学具:课件、1个红色圆片、10个蓝色圆片。

    训练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题目:一排队伍,从前面数小红是第5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6个。这排队伍共有几个人?

    2、排队游戏。

    3、引入课题。

    二、训练准备。

    1、课件出示:☆☆☆☆☆☆☆☆☆

    2、讨论:两种数法主要不同在哪儿?

    3、画一画。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⑴△△△△▲

    从右往左数,▲是第5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⑵ ▲ △△

    从左往右数,▲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是第7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4、画完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操作与思考。

    1、学生拿学具操作,指名一生用磁铁在黑板上摆一摆。

    数一数共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2、小结:像刚才那样,已知1个物体,1个图形或1个人在排列中的前后顺序数,计算总数时要注意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四、练习。

    1、填空:

    ① ○

    从前面数,○是第9个,从后面数,○是第8个,这一排共有( )个图形。

    ② 一排图形,从上面数□是第4个,从下面数□是第8个,这排图形共有( )个。

    2、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①从左往右数,小花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小花也排在第8个,这排小朋友共有( )个小朋友。

    ②一队动物去参加运动会,小兔的前面有3只动物,小兔的后面有10只动物,这队动物共有( )只。

    3、列式计算:

    一队动物去观看演出,它们排队进场,小熊前面有2只动物,小猪后面3只动物,小熊和小猪之间排着4只动物,这一队的小动物共有几只?

    4、思考题:

    ⑴有16个同学排队出操,从前面数小刚是第10个,从后面数,小刚是第( )个。

    ⑵18个小朋友排成一排,从左到右数明明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红红排在第3个,明明和红红之间有几个小朋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17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一年级上册天地人教案(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