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最新3篇】
  •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最新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17 18:48:06
  • 移动端: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最新3篇】
  •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3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篇一: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篇一

    整体设计

    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习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习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二、速度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x科x网ZxXx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平均速率为 = = x。

    答案:0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习题详解

    1、解答:

    (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

    (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平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平均速率说成平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平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习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x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 牛牛范文 于甲。

    平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习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篇三: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篇三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初二年级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有关运动的知识;

    2、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的描述;

    5、学生能够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简单的比较;

    6、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引入课题:图片引入。

    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2、小时候做游戏,比较谁跑得快,往往是喊“预备!跑!”然后两人从同一起点跑,怎样判定谁获胜?

    活动2【讲授】进行新课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快!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谁通过路程多,谁快!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V= s/t

    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

    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

    s——路程 ——米(m)

    t——时间 ——秒(s)

    v——速度 ——米/秒(m/s)

    ⒋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

    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

    ⑶换算关系:1m/s=3.6km/h

    讲解单位换算:(见课件)

    练习

    (1)18 km/h =XXm/s

    (2)15 m/s=XXkm/h

    4规范解题:

    例题1.2004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解:v1=s1/t1=110m/12.91s=8.52m/s

    V2=30km/h=30×(1000/3600)m/s=8.3m/s

    答:刘翔的运动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强调解题过程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3、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大屏幕出示)

    下表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时间/s

    10

    20

    30

    40

    小车1通过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小车2通过的路程/m

    200

    450

    750

    1200

    指导学生探究小车1和小车2的速度变化

    总结: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

    (1)运动路径是直线;

    (2)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改变

    四、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V=s/t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前50m平均速度:

    后50m平均速度:

    全程时间:

    全程平均速度:

    50 m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 m/s、7.1 m/s和7.7 m/s。

    7 s

    50 m

    6 s

    13 s

    100 m

    8.3 m/s

    7.1 m/s

    7.7 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想想议议:

    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地车程1小时”之类的说法,请你说说“车程”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这里的“车程”指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就是从出发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

    活动3【讲授】归纳小结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1km/h=1/3.6 m/s

    4、规范解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

    四、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v =s/t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A、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B、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C、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那么:

    (1)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采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采用了上述XX方法;

    (3)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采用了上述 XX方法。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XX,读作 XX,速度用符号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是XX,读作XX。

    以下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远

    4、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XXX。

    5、一辆火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 m/s,通过的路程为 m。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短跑运动员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为20米/秒,汽车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2、小明距学校2.7千米,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2m/s,请你算出小明步行多长时间能到学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最新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36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高三主题班会教案(最新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