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7篇)
  •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10 20:12:59
  • 移动端: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7篇)
  •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翻开新的一页,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篇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篇一

    教学理念: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教学建议:

    一、运用对话教学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二、教学手段媒体化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尤其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时,可结合当时发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六、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2月25日上课

    2.《可爱的地球》 2课时

    3。 《可爱的地球》 1课时 《从世界看中国》 1课时

    4。 《从世界看中国》 1课时 《我们互通有无》 1课时

    5。 《我们互通有无》 1课时 《网络连接你我他》 1课时

    6.《网络连接你我他》 2课时

    7。 《地球在“发低烧”》 2课时

    8。 《天有不测风云》 2课时

    9。 《许多物种消失了》 2课时 清明节放假

    10。 《许多物种消失了》 1课时 《可怕的物种入侵》 1课时

    11。 《可怕的物种入侵》 1课时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12。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战争何时了》 1课时 期中考试

    13。 《战争何时了》 1课时 国际劳动节 放假

    14。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2课时 ,

    15.《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6.《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我的这6年》 1课时

    17.《我的这6年》 1课时 《去中学看看》 1课时 端午节放假

    18。 《我们的毕业典礼》 1课时 考核 期终考试 7月1日放暑假

    篇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二

    一、学期课程总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了解祖国新时代的新面貌,树立为祖国自豪、为祖国骄傲的情感。

    3、培养孩子们的和平意识,号召他们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学习,了解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5、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鼓励他们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教的六年级有学生x人,其中女生x人。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求知欲较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但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不良习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三、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特点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五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四、教学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

    (1)、要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以便及时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4)、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注意整体把握。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尽力挖掘活动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尽可能地体现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

    五、减负提质措施

    1、为了让孩子们轻松而又愉快的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我在课堂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2、不布置呆板的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去读报、上网查资料、做社会小调查等,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六、潜能生转化措施

    针对部分潜能生,本学期需对他们注以更多的爱心和关心,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督促和指导,让他们自信而健康地成长。另外我将多注意这些孩子接触外界的情况,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正确地引导。

    七、评价措施

    本学期将采取平时评分制和期末考核制相结合,而不是靠一张试卷定成绩,而且重在平时的学习情况及完成作业、处理问题的情况。再结合家长及同学们的评价情况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评价。

    八、环境教育

    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

    篇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篇四: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是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开学工作

    2 1.我的课余生活

    3 2.不和烟酒交朋友

    4 机动

    5 3.害人的邪教

    6 4.身边的变化

    7 5.感受村民选举

    8 6.隔海相望

    9 7.跟着唐僧去西游

    10 8.金字塔下留隔影

    11 9.奥林匹克的故乡

    12 10.我做志愿者

    13 11.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

    14 12.春节和圣诞

    15 13.人种有不同

    16 机动

    17 机动

    18 复习迎接考查

    篇五: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纲要”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新课程标准为精神,以现有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基本情况概述

    我校一至五年级学生约300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少部分为本地段生,家庭条件也较差,属于低保收入家庭,因此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均较差,许多孩子的身上有不讲卫生、说粗话脏话甚至打架的陋习。家长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程度也较低。

    三。任务及目标

    1、端正学生思想,提高认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及道理来教育学生。

    5、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6、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活动,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四。方法和措施

    1。教师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对课程标准进行“温故知新”,及时将教改精神与教学

    实践相结合,并做好摘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网上学习,及时了解最新教学动态和信息。

    2、能按计划备课,按时完成授课任务。认真学习教材,分析各班学生的情况,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结合教学建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

    3。重视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课堂中新生成

    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课堂练习的指导,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4。善于走进学生当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统一。

    5。定期对学生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工作进行整改。同时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的督促教育。

    6。结合教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中、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勇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具体安排:

    二、三月:

    1。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温故知新

    2。各年级分析第一、二单元教材

    四月:

    1。网上学习《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2。《品社》学科的专题探讨,避免课堂模式单一的教学思路。

    五月:

    1。各年级分析第三、四单元教材

    2。拟定三年级品社课校内展示课,课后集体评课,并写好反思。

    六月:

    1。网上学习《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黄浦德育研究》

    2。结合新综合素质评价表,以激励的评价机制为主,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篇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篇六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并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 第二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第四单元《做聪明的购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知道要守规则,怎样做乐观向上的人,自尊自爱的人以及如何购物等。

    3、通过学习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社会阅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重视情感投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篇七: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了解祖国新时代的新面貌,树立为祖国自豪,为祖国骄傲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号召他们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学习,了解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习惯。

    二、教材分析:

    1、综合性。本册教材共设五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三、教学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要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以便及时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3、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4、注意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尽力挖掘活动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尽可能的体现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76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入党自传2000字最新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