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优秀8篇)
  •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11 19:12:36
  • 移动端: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优秀8篇)
  • 篇一:高中音乐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1、《祖国颂》

    2、《你是这样的人》

    3、《走进新时代》

    教学目标:

    (1)欣赏《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走进新时代》,联系所学作品,了解音乐的社会性既音乐的社会功能,感受音乐作品意境,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合唱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及艺术价值。

    教学理念:

    师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在课上完成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及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并以《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为例,认识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教师从中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懂得音乐的社会性既音乐的社会功能。感受、体验、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

    2、通过学习、演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①学生将收集的的资料,整理好,用以说明合唱艺术。

    ②教师需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③学生进入教室按声部落座。

    教学过程:

    一、《祖国颂》

    1、介绍合唱《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出示多媒体)

    《祖国颂》是一首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气势宏伟,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合唱作品,分为A,B,A三个乐段,教师范唱三段的主题,并简要介绍说明。演唱《祖国颂》这首歌,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聆听全曲

    3、组织学生说出聆听后的感受

    4、学唱三段的主题旋律,加深体验歌曲的结构、内涵及风格特点

    5、出示多媒体:“什么是合唱艺术” 、“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

    6、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自的资料,教师参与展示、总结归纳: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以及它们的风格特点。

    二、《你是这样的人》

    欣赏分别由戴玉强的美声唱法和刘欢的通俗唱法演唱,请学生进行对比。

    作品介绍:《你是这样的人》是电视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是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而作,题材为颂歌,歌曲含蓄、深沉,回味深长。

    请同学说出同一首歌用不同唱法演唱效果有何不同,简单谈谈感受。

    重复欣赏,戴玉强演唱的。

    师点拨提示:周恩来,是一个让后人无限追忆和怀念的历史伟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也无法忘记那些为革命的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

    三、《走进新时代》。

    (1)分别欣赏:独唱《走进新时代》、合唱《走进新时代》。

    师:请同学们注意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产生的效果有怎样的区别。

    (2)实践

    教师弹奏并演唱《走进新时代》

    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学唱《走进新时代》,进一步体验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师:《走进新时代》作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歌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婉转动听的音调,抒发了全国人民,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情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歌曲为二段体,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规整,歌曲的曲调采用民族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第一乐段是陈述性的诉说——“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演唱中注意装饰音的效果,使曲调更具有口语的语感,自然而优美。

    第二乐段是对比段,旋律在高声区,情绪更加激昂,更加高亢,歌词中先后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唱喻我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学唱中,教师要给予气息,咬字、吐字、强弱、情感处理等,必要的指导,把歌颂与豪迈的激情充分表达出来。

    播放歌曲,全体合唱《走进新时代》,教师指挥。

    四、巩固与深化

    教师与学生一起,把整节课的内容,回顾,整理,总结归纳。

    学生可继续用搜集的资料说明。

    教师在音乐有何社会功能上进行引导、点拨,进行研讨。

    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研讨。

    音乐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研讨。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意义。

    最后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提问与考核。

    五、下课,布置作业。

    篇二:高中音乐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

    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三、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C小调练习曲》)

    二、《C小调练习曲》

    1、简介作者:肖邦

    A、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老师补充。

    2、分部欣赏乐曲。

    A、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

    C、复听乐曲第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1)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老师补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

    (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D、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

    (3)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老师补充: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象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E、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3、完整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

    4、音乐知识: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三、《爱之梦》

    1、简介作者:李斯特

    2、简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

    A、听音乐,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B、配乐诗朗诵,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四、总结

    本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篇三:高中音乐教学教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组织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教育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教育工作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创团,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潜意识的能力。 3、学员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三、教材分析

    1、高五级学沿海版第二册,以唱歌为主,分五部分共9课。安排19课时,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2、高二级学沿海版第四册,以欣赏为主,分四部分,共8课。安排20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四、工作任务:

    1、高一、二级音乐教材教学内容,每周一节。 2、现代舞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五、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培植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操守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主义优秀的介绍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国外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高一、二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学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工具书中各部分内容,彻底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七、具体安排:

    周次高一级高二级

    1《岭南春早》《编钟》

    2广东音乐古琴

    3广东山歌印安人的音乐

    4《故乡的亲人》欧、非黑、非裔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5《噢!苏珊娜》北美洲的音乐

    6亚洲的一曲中国民歌的题材

    7圆舞曲中国民歌形式的。分类

    8小步舞曲民管乐简介

    9玛祖卡、波兰舞曲古曲欣赏

    10中考中考

    11进行曲简介国族调式

    12《军队进行曲》《在太行山上》

    13《送别》《黄河大合唱》

    14《问》抗战时期的音乐

    15《快乐的铁匠》贝多芬简介

    16至17终考终考

    这就是本学期我要教授的副校长课程了。音乐并不是一门很重要的培训课程,所以每个班级三节一个多星期也就只有一节音乐课,所以我带了整个年级的学生音乐学习。在我渐次的教学中,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一直年后最渴望自己做到了。音乐教学并不艰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气息,这才是我最偏爱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一点的! 高中音乐教学总结2

    篇四:高中音乐教案 篇四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2、《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大海》,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一)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思考题:

    1.这个片断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这个片断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教师归纳:这首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这些旋律片断生动而迷人地表现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这个片断是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作者简介: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

    分析归纳印象派的特点:

    1.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2.节奏上不强调节拍重音。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

    3.和声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闪烁的图画性质。德彪西强调音程八、五度的平行进行,而这样的平行运动在古典时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如二度进行及九和弦等: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

    4.调式方面: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5.在曲式结构上:倾向于小型作品,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代替奏鸣曲式结构。

    再听《海浪的嬉戏》:

    (一)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

    三、总结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篇五: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篇五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篇六:高中音乐活动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达赖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

    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明快re缓慢mi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篇七: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篇七

    时间飞逝,转眼一学期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回想一学期的工作,有很多感触,音乐教育教学每年都反反复复,但在每年反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却有着不同的收获。现将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 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二、课堂管理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表现,上课尽量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用鼓励的言语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好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个别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以讲道理的形式批评,使他改之。

    三、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运用范唱方式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有感情地歌唱,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完成思想教育。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 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让学生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进行转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对教材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并根据高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配合学校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一方面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时有效的设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通过生活方面的东西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

    四、努力方向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 面有更大进步。

    3、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平时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唱结合,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是对本学期思想工作的一点点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更加出色。

    篇八:高中音乐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感,增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提升音乐的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

    大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三、教具

    钢琴、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演唱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大家仔细的聆听,歌曲传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歌曲《望乡》部分

    学生:歌曲啊传达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评价学生并引出课题、板书

    环节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先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体会和感受一下,歌曲传达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抒发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深情、思恋的情绪,对大海的和故乡的怀念的情感。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单介绍歌曲。

    2、复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大家思考一下,歌曲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二段

    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特点。

    学生: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在海边经历。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表达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真挚的情感。

    教师评价并引出发声练习

    3、发声练习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声需要注意的地方,评价学生的发声练习。

    4、模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在大海边,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海浪声、海鸥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轮船汽笛的“呜呜”声,随教师钢琴模唱旋律。

    5、视唱歌谱

    教师带领视唱歌谱,并解决附点十六分节奏难点。

    6、朗读歌词

    教师提示学生按照歌曲的每乐段的情感特征,有感情层次的朗读歌词,并评价。

    7、演唱歌曲

    教师:接下来,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大家的歌声真是太深情优美了,这么优美深情的声音,如果加上其他表演形式的配合,就更好了。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进行自选形式的表现歌曲,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最棒。

    教师巡视并指导

    环节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结束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下课的时间,那么大家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大家今天的收获真多呀,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却的地方,人啊就像风筝,故乡就像线,心念故乡,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记着自己的故乡,记着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大海啊,故乡

    1=F3/4

    附点十六分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77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寒假作文400字(优秀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