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蜀道难》教案【10篇】
  • 《蜀道难》教案【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12 17:59:20
  • 移动端:《蜀道难》教案【10篇】
  •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10篇《蜀道难》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篇二:《蜀道难》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中心句梳理思路的方法,感受蜀道雄奇险峻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鉴赏诗歌描写蜀道的多种手法,品味李白诗歌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

    3、熟读成诵,陶冶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含吟法、集体讨论法、赏析品味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蜀道难的具体体现。

    2、赏析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疏通字词,初读感知课。

    3、找出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4、学习第一诗节。

    一、导入课

    唐朝诗人中有很多人有别号,例如:

    诗圣

    诗佛

    诗豪

    诗囚杜甫王维刘禹锡孟郊关注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有儒家的圣人情怀笃信佛教,诗中有佛理坚强不屈,遇挫弥坚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元问嘲笑他是“诗囚”

    诗魔白居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写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诗鬼李贺想象新奇,意境怪诞,迷离恍惚,诡谲多姿。

    诗仙

    “诗仙”是谁他为何被称为“诗仙”翻译下段言,了解“诗仙”称号的来历: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本原是赠给一个入川的朋友的,后来转送给贺知章,得到赏识和引荐,42岁时被玄宗皇帝礼聘入朝,做了三年翰林,也就是学侍从,但他不甘心充当御用人,为皇帝风花雪月的生活唱赞歌,于是上书请求辞职,这就是后来的“千金放逐”。

    二、听录音,对照注释,疏通生字词。噫吁戏yīxūxī四川表示感叹的方言

    鱼凫fú

    猿猱náo扪参历井mén巉岩chán

    喧豗huī砯崖转石pīng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三、集体朗读课,边读边画出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1、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是什么三次反复,字稍有不同,联系前后句,比较三个句子意思的差别。

    第一次:“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层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差别:提一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高而曲折,难以翻越;第二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险,令人恐怖;第三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乱,令人不敢居住。

    四、精读第一段,讨论本段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蜀道难的明确:从两个方面写蜀道难。

    第一方面:写蜀道修筑难。

    两个历史传说,一是蚕丛和鱼凫,开创蜀国历史悠久,但因为山高无路,对外隔绝;二是五壮士拉蛇开山,形成天梯石栈。写五力士开山的传说,是为了表现蜀道修筑难。第二个方面:写蜀道行走难。

    蜀道难行,因为山高水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话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车行走于天空,遇到蜀地的高山也要绕道行走,水波到了这里也被阻挡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飞翔攀援的动物都无法翻越蜀道,何况人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不仅巍峨,而且“百步九折”,何等曲折

    因此,行走于蜀道的人,在山巅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登上顶峰,手扪星辰、抚胸长叹,步履多么艰难。

    篇三:《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 进一步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2、讨论题:

    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①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 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 尾 主旨句三见

    ⑵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 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欣赏品味:

    ⑴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⑵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⑶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

    “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鉴赏要点:

    ⑴ 句式上: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⑵ 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⑶ 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⑷ 手法上: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⑸ 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篇四:《蜀道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语调: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问君西游何时还?

    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音。

    3、生诵读,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三、品读诗歌意境之奇

    1、诗歌的三次咏叹在哪里?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2、这三次咏叹重复吗?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明确]:不重复

    一叹:高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二叹:险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叹:乱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变现了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3、[讨论]这三次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感情越来越强烈,在最后一次咏叹达到诗歌感情的最强音、

    因为:第一,语气上越来越强烈、

    第二,内容上,从神话到现实,从自然环境的高险到社会环境的乱,最后诗歌的情感达到最强音,主题升华,表现了对家国社稷的忧思。

    四、作业:背诵本诗

    篇五:《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 niubb.n niubb.net et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篇六:《蜀道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难点

    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主要是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并体会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渲染等恣肆的手法。同时感悟诗歌寓意。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初步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等手法描述了蜀道之难,感悟了诗人一叹三咏(又称反复)的艺术手法。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家来看,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①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惊险”,不可轻易前往;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诗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二、探索作者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作者这种独特的“大气”。

    1、我们先看第一节(朗读):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节里,诗人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突出蜀道的“高危”。那么,他又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呢?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两个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

    2、再看第二节(朗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一节里,诗人虚实相映,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以及感觉突出了蜀道的惊险。那么诗人又是用什么有映衬?摹写了怎样的神情、动作和感觉?

    ……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摹写感觉: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3、再看第三节(朗读):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一节中作者再运用了夸张和联想,突出了蜀道的凶险。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夸张和联想呢?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运用联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极言蜀道的凶险。

    4、学生朗读,再体会李白这种恣肆汪洋的写法。

    5、教师小结:

    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他或夸张或想象,虚虚实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李白,一个“大气”的李白!

    三、简单探索诗歌的寓意。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

    李白怀着“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应召来到长安,可是唐玄宗却只给了他一个闲职。李白的满腔报复顷刻化为乌有。于是有了这篇创作。所以,文章多少总要寄托当时的一点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担忧。你能找得出这样的诗句么?

    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

    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悟。

    篇七:《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篇八:《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1、唐诗的分类

    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欣赏图片

    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二、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三、解题。

    1、感悟诗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2、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四、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萦绕yínɡrào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峥嵘zhēnɡrónɡ抚膺tuān巉岩chán飞湍tuān长咨嗟zī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ɡ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秦塞sài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4、合作性学习

    了解文意

    步骤:分三步进行“整体—局部—整体”

    方法:独立思考—对照注释—共同讨论

    2.通假举要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3.一词多义

    (1)当西当太白有鸟道(介词,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阻挡,把守)

    木兰当户织(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两者相抵)

    诚不足以当之(动词,承担)

    (2)绝

    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极高的)

    而绝秦赵之欢(动词,断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阻绝)

    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

    (3)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形容词,空,徒)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

    坐法去官(副词,因……获罪)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坐着)

    (4)或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也许,或许)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代词,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偶尔)

    所守或匪亲(连词,倘若)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探究性学习

    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3、理清诗歌层次内容。

    明确:第一段:概写蜀道之高。

    一层: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概写蜀道之险。

    第三段:概写蜀道的祸。

    4、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点明主题,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5、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第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明确:“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6、“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是一咏三叹。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军事地势之险,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三、鉴赏其艺术特色。

    1.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2.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四、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五、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附:板书设计

    篇九:《蜀道难》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诗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来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层次设计:一个课时。导入→诵读→感叹→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PPT显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那么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该怎么办呢?李白警告我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紧接着播放朗读音频)

    二,多种形式诵读(15分钟)

    1、课前预习,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xu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课堂模仿,再读感悟。

    配蜀道画面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体会音频中的感情、语气、语调节奏,感情基调等,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三,围绕“叹”感知创作思路和诗歌风格(20分钟)

    1、叹什么?让同学们把握文章思路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环境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2、如何叹?让同学们细读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篇十: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

    2、提名朗读;

    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81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教师思想作风自查报告(精选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