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一面》教学设计【优秀7篇】
  • 《一面》教学设计【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17 18:57:28
  • 移动端:《一面》教学设计【优秀7篇】
  •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一面》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篇一:质疑解疑 篇一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是用“一面”做题目的,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估计有:

    ①“一面”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为什么用“一面”做题目?

    ③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④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2)梳理问题:

    问题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说说“一面”的意思。(一次偶然,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一面。)

    问题②:课文用“一面”做题目,究竟好在哪里,等我们解决了③④这两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2、我们先来解决第③个问题: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或者说,从作者对自己见着鲁迅“一面”的描述中,鲁迅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划下来。

    (1)根据学生交流,归纳印象,并引导解疑:

    ①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奋笔疾书,坚持革命斗争。

    ②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和体恤穷人。

    ③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④鲁迅先生很谦逊,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2)重点围绕第①点研读: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的脸,每一次看他的脸,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带着不同的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3)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作者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戴,除了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有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直接抒发出来了。找到这些联想,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重点研读这三句:

    ①“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②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③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3、出示课文末尾一段: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

    根据反馈,引导笔练: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度过艰难万苦。解决问题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深入阅读。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一面”这个课题恰恰抓住了文章的精魂。于是,让学生依据课题质疑,并通过解决高质量的问题,达到自得收获的目的,就成了本课教学的主旋律了。

    作者对于鲁迅外貌上“瘦”这一特点的反复描写,是文本在人物描写上的凸显之笔,让学生自己诵读、比较这些语句,能准确地感受人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的笔头练习,既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促使学生把文章内容和自我理解紧密联系,又让学生积累、运用了课文人物描写的句子,深入领会了文章语言表达的好处。

    篇二:《左右》教案 篇二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大部分幼儿已经达到了区分自身左右的水平,但是想分清客体的左右尚有难度,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客体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并且也为了和其他领域相结合,设计了该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左右,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 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 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 乐于观察比较,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活动重点: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难点: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巩固以主题为中心区分左右

    1、游戏:“我说你做”

    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膝盖,用你的右手摸你的鼻子……

    2、游戏:“小脚小手”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脚去,我收回左脚来,我伸出左脚摆一摆,左脚收回来。

    我伸出右脚去,我收回右脚来,我伸出右脚摆一摆,右脚收回来

    基本部分

    1、请幼儿示范游戏“小脚小手”,引出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师:有没有小朋友想上来示范一下“小脚小手”这个游戏的?(邀请两位幼儿背对其他幼儿做游戏)

    师:其他小朋友起立,我们跟他们两个一块做。

    师:他们两个做的对不对?和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现在我们再请他们两个和我们面对面做一次。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你觉得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师:你觉得一样,为什么一样?

    师小结:当我们和别人是同一方向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一样的,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相反的。

    2、游戏巩固

    (1)碰一碰

    师:我们一起碰一碰

    幼:碰哪里

    师:左脚碰左脚……

    幼:嘿嘿嘿

    (2)根据口令回座位

    请三位幼儿分别做到座位上,大家一起玩木头人游戏,没在座位上的小朋友按老师指令坐座位。(例: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右边,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左边……)

    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不仅能区分自己的左右,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又学哪一个新本领?小朋友们可以在我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一起来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之前,幼儿有了区分自身左右的前期经验,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左右,大大增加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在该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让幼儿辨别其他物体左右的环节,然而该环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影像不大,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与主要侧重于区别他人的左右,因此该环节有些多余,容易让幼儿对客体的左右产生混淆。

    虽然整节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但是仍有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还是对他人的左右分不清,那么针对个体差异这个现象,我想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发展。

    篇三:《一面》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过程和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

    鲁迅的照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2、析题

    学生汇报后小结:“一面”指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

    3、简介鲁迅,了解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⑴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⑵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⑶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三、品词析句,体会人物:

    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批注。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学生汇报批注: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1)这是作者对人物的第一次描写,是远看,是粗略、整体的描写,抓住一个“瘦”字来写。

    (2)这是作者第二次对人物的描写,在近处,在明处,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3)这是作者第三次对人物的描写,作者面对面地“惊异”的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腻,形象刻画得更完整清晰。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5、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6、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先析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再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体会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读悟结合,体会作者第一次描写对人物,是远看,是粗略、整体的描写,抓住一个“瘦”字来写。作者第二次对人物的描写,在近处,在明处,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作者第三次对人物的描写,作者面对面地“惊异”的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腻,形象刻画得更完整清晰。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也许是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困惑的一个问题。

    篇四:《一面》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师:过渡语: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距今年已经有73年了,他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电视、电影能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事。谈谈你认识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过渡语:我们这节课围绕前2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因为我们今天刚学习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等把前2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学完后,再来交流这个问题。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2、是呀,作者只见了鲁迅先生一面,但是这一面却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师: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

    (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体会写法

    师:过渡语:鲁迅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得阿累一直用他作榜样激励着自己呢?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外貌(反馈: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

    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

    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师: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 (头发 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 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

    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6 ~28自然段,想想作者还从鲁迅身上感受到什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 感悟提升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反馈交流: 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

    师: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五、作业设计: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六、板书设计:

    19 一面

    外貌 —— 瘦 精神抖擞 直接描写

    语言 间接描写

    表情

    动作

    篇五:《左右》教案 篇五

    预定目标:

    1、认识并分辨左右手。

    2、学习从自身出发分辨左右手的方位与位置词语。

    教育资源:

    红色和蓝色两种圆点贴纸数张。

    预定程序:

    一、教师事先在右手手背上贴上红色圆点贴纸,然后提问:说说看,老师的手上有什么?知不知道这是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右手)试着举起和老师相同的右手。

    二、教师观察幼儿举手的情形,并在举对手的孩子手背上贴上红色圆点贴纸。

    三、对于举错手的幼儿,教师可以站在幼儿身旁,和幼儿面向同方向伸出右手,让幼儿对照。

    四、待所有的幼儿均贴上红色圆点贴纸后,教师请幼儿一起说出“红色点点的右手”。

    五、教师提问:

    1、请把有红色点点的贴纸的手举起来!

    2、请把有红色点点的右手举起来!(加重右手的读音)

    3、请把你的右手举起来!

    六、依照相同的方式,由教师在左手贴上蓝色圆点贴纸,重复(一)到(五)的步骤,练习左手的判别,再加入左右手交替举手的练习。

    七、教师在活动进行数次后,请幼儿拿下贴纸,以避免幼儿依赖颜色做举手的依据。

    八、教师请两位幼儿上台面对面,先举起红色点点的右手,让大家观察两个人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说说看为什么同样是举右手,两个人举手的位置却不一样,并检查是不是都有红色点点的右手。

    九、教师请一位幼儿转身,和另一位幼儿面向同一方向,再举起右手看看有什么改变。

    一、最后请两位幼儿站在同一排,面向台下,一起举起右手,请大家讨论所看到的情形。

    二、通过以上的活动说明每个人面对的方向不同,左右的位置关系也会跟着不同。

    三、引导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提问:小杰的右手边和我们的右手边是不是同一个方向?(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方向会不同呢?(因为小杰和我们的方向不同)

    四、教师提问:那么当我们的脸和小杰面对同一方向时右手的方位会一样吗?(引导幼儿验证后回答)

    五、教师引导幼儿找到并确认小杰左右手的位置方位,再按手上对应的圆球颜色,完成正确的着色。

    篇六:《左右》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学会“足、走、左、右”4个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初步学会分辨左和右。

    懂得小学生要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足、走、左、右”4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教学难点:zuǒ和zǒu读音的区别。zuǒ是三拼连读。“足”,平舌第2声,读音较难掌握。左、右两字字形相似,区分字形和掌握方位概念比较困难。

    三、教学准备

    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足、走两个生字,读准音,看准形,理解义,会正确书写

    懂得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用卡片认读韵母:u、ou。认读音节:z、zou、zuo、you。重点读好三拼连读音节zuo。

    用卡片认读熟字;口、土、大。

    教学生字“足‘

    看课本上上面那副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两个小朋友正在起劲地踢足球,他们把足球踢得高高的。)

    板书“足“。告诉学生,“足”就是“脚”。

    教“足”的笔顺,看老师写,学生边看边说笔画名称。然后各自在桌子上用手指写一遍。再指名书空。

    想办法记住字形。

    让学生看插图左边那位小男孩。老师启发联想:足,多像这位小男孩伸出脚去踢

    球的样子啊!“口”像头,下面的像身体手和叉开的两只脚。长长的一捺就像已经伸出去踢的脚。

    教学生字“走”

    让学生按“看看图、说句话,拼拼音,记字形”的方法自学“走”。

    检查自学。

    图上画着两个小朋友并肩在路上走。

    板书“走”zou,指名读准音。

    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走”的字形的。

    走,上面是土,表示在底下行走;下面部分和足的下面部分一样,在这儿又像迈开大步走路的样子。

    指名说“走”的笔画笔顺,边说边书空。

    全体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走”。

    巩固练习

    比较读音:zou走zu足

    相同:声母相同,都是z(平舌音)

    不同:韵母、声调不同。(读一读,区别一下)

    比较字形:走——足

    相同:下面一样(像人的身体和脚)

    不同:走:上面是土,足:上面是口。

    书写指导、作业。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提醒学生:

    足:口不要写得太大,要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的中间。竖在竖中线上。撇的起笔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收笔在左下格中间。捺要平。

    走:上面的土写在上半格,竖笔都在竖中线上,中间的长横在横中线上一点,左稍低,右稍向上。两个字指导完

    教师范写后,学生照样在作业本上写三个。

    篇七:《左右》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

    学生交流。(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

    先请同学看屏幕上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学着做。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

    4.相向左、右。

    师:现在请同学举起右手。(教师面对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的是哪一只手呢?(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争执)有说左手的,有说右手的,到底是哪只手呢?没关系,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老师举起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靠哪一边?(右边)。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靠右行,应是靠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出示箭头)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靠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靠右行呢?又应靠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靠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相撞。)平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一些水果,想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摆一摆(苹果、梨、香蕉、草莓、葡萄)。

    按要求摆在桌上。先放苹果,在苹果右边摆上葡萄,在苹果左边摆上香蕉,在香蕉左边摆上梨子,在葡萄右边摆上草莓。

    师:一共摆上几种水果?从左往右数,香蕉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

    师小结:同一种水果,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葡萄摆在苹果的上面,香蕉摆在苹果的下面,草莓摆在梨子的右边。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交流。)

    小结: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下:

    a.注重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比较准确的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b.让学生亲自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观念。

    c.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d.利用课堂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及讲文明、懂礼貌的教育。

    2.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并在感悟和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老师对这两组位置关系的处理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说、会用,不再过多的进行强化性训练。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老师以此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教学时老师把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

    专家评析

    这节数学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授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上学路上井然有序的交通是什么在指挥呢?学生想到交通警察,红、绿灯等。随后课件出现交通情景图,让学生去观察红、黄、绿三盏灯和三辆车的摆放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它们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车辆并介绍它的排列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认识前、后,由观察图上物体摆放的位置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面向全体、重视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左、右时,让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自己肢体上的左右。跟着音乐节奏做一做、摆一摆,体验学习的乐趣。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举起右手让学生来猜一猜举的是哪只手?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争论,想办法证明。学生在争辩中发现了问题,情不自禁地喊出声:“老师你转过身来,就和我们一样举的是右手了”。真正领悟到位置的相对性,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发挥了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也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具体活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利用动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帮助整理、布置房间等练习。布置学生课外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实践活动。为此,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教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评、互评作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一面》教学设计【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91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毕业家长感言【精彩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