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8篇
  •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17 18:57:58
  • 移动端: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8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小编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一:2021年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思维升华: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____辽宁省___。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____满族_。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__哈尔滨_____。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篇二:2021年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

    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那咱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特殊线:

    在递减的过程中,有一条等温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条等温线有着重要意义。──0℃等温线

    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

    转承:读气温分布图,先看总体趋势,然后再来找极值。

    大家看,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30℃左右,1月我国最低平均气温呢就出现在这里,是黑龙江漠河,最低达到过-33.3℃。

    再看海南岛气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学们可以计算一下我国1月南北温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

    2.7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全国气温的地方,这时全国气温的地方并不在最南端,而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情况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天则普遍高温,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先来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1、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2、三地昼长时间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3、由以上两个分析,你得到怎样的结论?三地获得热量如何?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并且昼长时间逐渐缩短,所以获得热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使得冬季南北温差大。

    引导: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南北温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能听到天气预报报道刮什么风?──偏北风。

    出示冬季风示意图。

    这是我国冬季的盛行风,源于哪里?──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带来寒冷的空气和降温,对我国南北气温影响有什么不同?──北方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而南方受其影响较小,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温差。

    承转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那为什么夏季温差小呢?我换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学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但昼长时间逐渐增长,所以南北获得热量差异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及成因,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就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概念明晰: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按照这样的标准划分出的温度带,将我国划分为这样一些区域,大家根据刚看到的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特殊线: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像呢?──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对于温度带,咱们特别容易把它和热量带混为一谈,比如“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的热带和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在我国的范围一样吗?──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线来划分的;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业、作物的熟制相关。

    读图判断:

    1、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分别是什么呢?

    2、不同温度带盛产的水果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些水果的分布受到气温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温度带的划分来确定分布。

    课后延伸:出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请大家课后思考。

    1、这几张图片分别对应在哪个点呢?

    2、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清华附中伊娜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

    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咱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越向北雨季越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2、东部雨带的推移

    演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到五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利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五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六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九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示意图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3、降水的年际变化

    简述年际变化概念

    出示我国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夏季风,也看到了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影响,那在这样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能推测一下吗?──东南多西北少。实际是不是这样,咱们来印证一下。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动态分布图,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区域和界限,学生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因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因此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承转过渡:由此我们再次印证了我国不同地区降水情况不同,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概念解析:

    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共分为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对照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将各地区和其降水量范围连起来。

    读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课后延伸:大家再看一下几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有没有哪个你觉着特别熟悉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都是哪些分界线?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此线南北又有怎样的不同?请大家课后思考。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清华附中伊娜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

    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

    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气温接近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转承:我们再来看这三张图,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

    它们分别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上海;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这三种气候有着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总结归纳: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承转过渡: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实例印证:

    同在北回归线上,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正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承转过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

    出示同纬度城市的气温对比数据

    问:与同纬度城市相比,我国气温具有怎样的特点?──我国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而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夏温差较大。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气候特征,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总结归纳: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篇三: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篇四: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篇五: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及课件 篇五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 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篇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六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篇七: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七

    第五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区域的方式

    2、运用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3、运用地形图和相关数据,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4、运用地形图,归纳亚洲河流的分布特征5、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亚洲气候的特征6、初步综合分析亚洲气候形成的原因7、初步分析其他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亚洲的知识,本节课“引导法”为主,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规律。同时,增加课堂趣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兴趣,适当的穿插活动,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图表:世界七大洲面积,七大洲人口,俄罗斯奥依米娅康的气温曲线,印度乞拉朋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提问这些图表和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

    叙述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有世界气温最低的,有世界降水最多,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高原,世界最低的盆地。提问知道亚洲还有哪些世界第一?学生回答

    叙述洲有很多的世界之最,是一个复杂的大洲。

    [新课教学]

    提问样开始认识一个大洲?

    情景提示如,你第一次要去某个同学家,你要先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小结认识一个大洲,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然后再了解这个地区有“什么”,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再分析“为什么”这个大洲有这些“什么”?

    提问你知道亚洲在哪里吗?请同学们参照教,归纳一下亚洲的地理位置。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小结亚洲位置可以有两种方法确定,第一种是经纬度位置,也称为绝对位置,通过亚洲的跨过的纬度、经度来确定亚洲的位置。第二种是相邻位置,也就是找出亚洲的“左邻右舍”。这两种方法也可用来描述其他的地区!拓展请同学们阅读,请你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转承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很强!同学们也注意到,大洲的范围很大,又包括很多国家,大洲内的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和认识,通常把大洲分几个较小的区。比如亚洲,通常分为六个区。

    【活动】

    “眼明手快”:读图亚洲地理分区,举手抢答。1、这个国家属于亚洲的哪一个区?2、这个国家与中国接壤吗?

    我们基本上认识了亚洲的位置与范围,就像看到一个人的轮廓,接着,就要走近,看看这个人的相貌,也就是了解亚洲有“什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你能从歌声中了解到亚洲的“什么”?

    活动放音乐《亚洲雄风》学生回答

    讲述歌声中歌颂了亚洲的山峰,亚洲的河流,亚洲的人等等。板书二、地形与河流

    提问能看着《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的山脉和河流吗?

    提问注意观察一下,河流的源头一般在哪里?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往低处流,河流流过的地形都有什么?比如中国的黄河、长江,其他的河流呢?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现在,你来归纳一下,亚洲的地形分布特征是什么?也就是,在亚洲的范围内,哪一部分地势高,哪一部分地势低?河流的分布特征呢?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亚洲中南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是亚洲的“屋脊”,四周是比较低矮的高原和低平的平原,整体上是“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四周的平原,呈“放射状”。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大。请同学们阅读7页图D六大洲海拔比较。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在亚洲(中国20xx年测量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世界最低的死海也在亚洲。请同学们阅读,看看死海有什么特色!

    亚洲范围广大,南北跨纬度90多度,是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东西距离也是七大洲中最长的;地形复杂,有世界最高的山峰,也有世界最低的陆地。那么亚洲的气候呢?生活在亚洲的居民,他们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一样吗?

    展示图片:炽热的印度,寒冷的北极,青藏高原的藏民,新疆的绿洲

    为什么这三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气候,什么因素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学生讨论回答

    请同学们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数一数亚洲的气候类型有几种?对比背投上,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数一数世界的气候类型有几种?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为什么亚洲的气候类型如此复杂多样?学生讨论回答

    亚洲大陆的东部、东南部、南部,又哪些气候类型?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读图回答

    为什么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季风显著?主要成因是什么?

    【展示】亚洲季风风向变化示意图

    小结亚洲东部是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雨;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降水较少。比如,热带季风的印度孟买的降水季节变化。

    印度孟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

    如果某一年,夏季风很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那季风气候区会怎样?如果夏季风很弱,带来的降水很少,那又会怎样?学生讨论回答

    季风区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图片。

    亚洲沿海以季风气候为主,那亚洲的内陆呢?学生读图回答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分析非洲气候的特点。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一个学生代表一种气候,提问最喜欢哪一种气候?为什么?提示: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读图说出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读图指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名称、位置,知道其中哪些国家属于亚洲。?读图比较各洲人口数大小和人口增长快慢。能力目标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世界和亚洲的净增人口数。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亚洲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沉重压力,搜集材料,归纳整理,撰写以此为主题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重点难点

    亚洲人口的数量和增长;亚洲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大洲分布图》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说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指导学生读图,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而且也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新课讲授

    指导学生读图,教师提示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人口过亿的国家中,按人口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哪些。②各大洲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一亿。

    ③亚洲人口过亿的国家有哪几个,各属于哪一分区。

    学生可能分析不全或不知道各国的大体方位,教师要做出必要的提示。出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篇八: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 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图演示]图5.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

    [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 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 大陆的大洋。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

    [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启发提问]观察西北地区的山脉,大多位于西北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主要位于边缘地带。

    [提问]这样分布的山脉对气候有什么影响?(阻挡了海洋湿润气流 的推进)

    [地图演示]中国季风的行进动画图。

    [教师讲解]中国的夏季风主要是东南季风,东南风把海洋的湿润气流带到中国内陆,但是当它运行到东北时,(指图)受到什么山脉的阻挡?

    [学生活动]看图知道大兴安岭、阴山、祁连山等高大山脉的阻挡。

    [教师总结]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山脉的阻挡,使西北地区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所以,课本的第一个标题为“干旱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极少,风力作用显著,形成了独特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如课件的西北风光图)。西北地区东西延伸长,跨经度大,所以内部景观还存在差异。

    [地图演示]西北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地区植被的变化,分析原因。

    [师生总结]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是因为降水自东向西不断减少,因为离海洋距离越来越远。

    [地图演示]青藏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结果是约低24°C)

    [图片演示]青藏高原景观

    [学生探究]高寒的青藏地区,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 是拉萨由于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的美誉,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透明度好,太阳光线穿过时 ,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所以青藏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其首府成为“日光城”。

    [图片演示]内蒙古牧场,新疆牧场和青藏高原牧场

    [学生活动]说说以上牧场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是草原牧场、山地牧场和高寒牧场)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

    [师生共讨]内蒙古高原是四大高原中最平坦 广阔的高原,地面起伏不大,草场广布,成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我们知道,气候干旱,降水及少,养牛养羊没有水源是不行的,那么牧场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呢?沙漠里吗?

    [总结]列表如 下:

    项目牧场类型优良畜种

    西北地区温带草原牧场三河马,三河牛,细毛羊,滩羊

    青藏地区高寒牧场藏山羊,藏绵羊,牦牛

    [图片演示]温带草原牧场和高寒牧场

    [学生活动]比较温带草原牧场和高寒牧场的差异。

    [学生探讨]

    原因:内蒙古高原气候较为温暖,降水较多;而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寒冷干燥;

    [承转提问]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发展农业中最大限制因素又是什么?因此决定农业是什么类型?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十分干旱,发展农业最大的限制就是水,因为气候干旱,天然降水水少,只有发展灌溉农业。

    [读图分析]找出西北四大灌溉农业区是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学生活动]分析以上地区如何进行灌溉。

    [学生回答]河套和宁夏平原,有黄河经过,是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河西走廊,附近就是祁连山,有祁连山的高山融水可以灌溉,而新疆,降水最少,沙漠广布,灌溉农业只能分布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的绿洲和有高山融水的天山山麓附近。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类型,重点是各个区域的特征和优良畜种,我们要结合他们的位置特征来分析其自然环境。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92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初中家长寄语短句(经典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