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核舟记教案优秀10篇
  • 核舟记教案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28 19:56:41
  • 移动端:核舟记教案优秀10篇
  •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核舟记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篇一:核舟记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

    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教学难点】

    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

    一、课前3分钟“介绍”。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评

    二、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出示幻灯片)

    1、字音:

    罔不 贻 八分有奇 衣褶 矫首昂视 不属 锥髻 虞山 篆章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模拟(如象形字)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

    其船背稍夷 平 (“化险为夷” 的“夷”为“平安”)

    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3、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为人五(刻──是──刻有)

    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木头──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长约八分有奇(特别──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边──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大约──可以)

    能以径寸之木/闭之/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的──窗──涂──左膝)

    4、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三、新授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

    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

    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边思考──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两黍许,即两个黄米粒高。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

    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出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老师: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甲: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秋季和夏季。

    学生乙:它交代了苏轼仕途不得意时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却忧愁。

    学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钴姆潭西小丘记》里的环境和感情吧?

    老师:很好,能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柳宗元,柳和苏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环境。《赤壁赋》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环境与《钴姆潭西小丘记》多么相似。请同学们回忆“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齐声背诵)

    老师:好,眼前有多少恬淡与美好,心中有多少块垒之气不能宣泄呢!那么现在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和作者先写船舱的用意了吧?

    学生甲:交代环境,利于突出主题。

    学生乙:打破时空局限,移来江上风月。

    老师:很好很好,有了这样的背景,兴趣相投而又神态各异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

    老师查过一些资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因为纹路比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明清只有极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舟。又因为传说桃木能辟邪,一如我们学过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样,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宫廷,贵于金银。你觉得王叔远把这么珍贵的核舟送给作者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他们关系好吧。

    老师:除了这一点,还有吗?

    学生:王叔远觉得作者能读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师: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么样读懂王叔远的。请同学们思考第2个问题──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沉思。

    老师:音乐家通过音乐说话,舞蹈家通过形体说话,文学家通过语言说话,那么雕刻家通过什么来说话呢?

    出示幻灯片──课文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请学生上台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

    学生三人上台,分别模拟苏轼、鲁直和佛印。其余同学互相提醒学生突出“执卷端,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又臂”等动作。

    老师:能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甲:三人都比较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较好。

    老师:对,宽松的气氛里能看出他们豁达的胸怀。但我们看过《赤壁赋》。里边交代过苏轼与谁游赤壁吗?

    学生:只说过“客”,但没说谁。

    老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王叔远有意识地把仕途不得意、有退隐思想的苏轼与好友鲁直和皈依佛门的佛印请到了一起,可见他真是读透了《赤壁赋》读透了苏轼。这样的三个人物面对如画的江月,很自然能产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思想。同学们再来看,三位主人公神态一样吗?

    学生:不同。苏轼和鲁直更为谨慎一点,而佛印是目中无人了。

    老师:为什么会如此呢?

    学生:苏轼和鲁直毕竟还在做官,而佛印已经出家。

    老师:对。前两位并未退出官场,也未脱出红尘,从他们“共阅一手卷”的如痴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红尘,所以能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两“舟子”的神态。

    学生两人上场,根据理解和老师的朗读来做动作。学生互相提醒“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神态刻画。

    老师: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他们两个是否多余?

    学生:不是,应该也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可见主人给他们的环境也是很轻松的。

    老师:对,水手如斯,可见主人更是如斯。这样愉悦的环境,这样优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与自然溶为一体,物我合一,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两个舟子也是王叔远向主人公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吧。下面请大家再来看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段与核舟关系不大,能去掉吗?

    学生:不能,是在总结。

    老师:好。老师现在也来总结一下

    有苏轼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赋》,有了《赤壁赋》,方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记》。一根红线穿了几粒明珠,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魏学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绍核舟,但全文却充实而又光辉。作为雕刻艺人,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他读懂了苏东坡。而魏学洢又读懂了王叔远,他在审视核舟时聆听了这种奇妙的“说话”,借助了一系列的动词来为人物添色。我认为他在构思本文时,胸中有赤壁的如画江山,…牛牛范文 niubb.net…有苏轼为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审视和赞赏“灵技”的灵感,有把这一切混沌起来加以升华、融如自我的创造力。

    (幻灯片)他在文章结尾处连用了九个“为”字,我们可以设想,他是怎样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一点算。这里边有有朋如此的自豪,有对这一微雕精品的真诚而又热烈的赞叹。同学们,魏学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还教会了我们如何阅读: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来思考。

    篇二:核舟记教案 篇二

    一、主旨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

    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

    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 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五、丰富的想象

    《核舟记》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核舟上 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凭肉眼一一辨认,但有些地方,却非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并未直接说明。但是,就是这么传神的一笔,把苏、黄二人亲切交谈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对二舟子的描写,一若“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且,从“啸呼”上仿佛听到了回荡于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啸呼声;从“听”字上使人仿佛也同舟子一样隐约听到茶壶里的沸腾之声。这些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然而却都是在观察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逻辑的。应该说,作品之所以如此传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亲切、自然之感,这是与作者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否则,文章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词。

    六、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七、谈话式教学方法建议

    课文中难句不多,注解又比较详细,可以用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要点有三。

    1、用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例如将首段改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将“旁开小窗……石青糁之”这段话改为“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较。

    2、用提问方式揭示学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细节。例如问学生船头中间坐的那个人何以见得是苏东坡(“峨冠多髯’),苏、黄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闲适、旷达),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如此等等。

    3、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篇三:《核舟记》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第一、三部分

    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

    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三、课堂小结:这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和舟情景。

    四、再读文章细品韵境。

    五、布置作业:课后第三题。

    篇四:《核舟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糝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篇五:《核舟记》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魏学洢,明末作家。

    2、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

    洢yī 皿mǐn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ǔ

    篛ruò 糁sǎn 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楫jí

    【积累词语】

    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本文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最精彩的是描写人物。写船头,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详略安排上,介绍时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作了生动细腻的描述。文章反复提到三人的手足、书卷的位置、形状,具体说明雕刻艺人独到的设计和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与船头读书人的静态描写不同,写船尾两个船夫则以动为主。右者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左者突出他摇蒲扇、听茶声的专注,人物都具有身份和职业特点。这一段既可看出雕刻艺人设计制作之精心,又可看出文章作者观察、揣摩、判断细微,语言描写简洁、生动。

    这篇文章采用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前后两个总写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前面部分适当运用了议论,总评价,结尾主要通过数据具体强调,最后以“灵怪”的感叹呼应前面的“奇巧”结束全文。分写部分以“核舟”的各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底)为说明顺序,详细介绍了微雕作品的空间结构、细部设计和人物状态。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苏轼、黄鲁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长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人物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他)曾经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

    要点:贻:赠。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上下。中间高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叶篷覆盖着。

    要点:有奇:还有零头。 可:大约。 许:上下、光景。

    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旁边开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原文: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关闭窗子,就(可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轼,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轼和黄庭坚一起观看一幅手卷。

    原文: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译文:苏轼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开头),左手抚着黄庭坚的背。黄庭坚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末尾),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

    原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苏轼露出右脚,黄庭坚露出左脚,各自微微侧着(身体),他们互相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胸脯,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同(一样)。

    原文: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他)放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而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

    原文: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坐在右边的船夫梳着椎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长声呼叫的样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文:那船的背面稍微平些,就在上面题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们的颜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译文:总计一只船,有五个人,八扇窗子,有一张竹篷、一支桨、一个炉、一把壶、一幅画卷、一串念珠,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又四个字。

    原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但是量一下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刻成。啊,这样的技艺也真奇妙啊!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 通假字( ) 本字( )

    ⑵左手倚一衡木。 通假字( ) 本字( )

    ⑶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假字( ) 本字( )

    ⑷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假字( ) 本字( )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⑴可: 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⑵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文言文往往将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而没有量词。请从本文找出这样的佐证。

    4、概括各段的大意

    5、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6、概括第2段每句话的意思。这一段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7、写出文中对联的出处和作者。写这副对联有什么作用?

    8、第5段,写核舟船底刻的题名、篆章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一段,作者统计全核舟的人员、器物、文字的数目,有什么作用?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句话与哪句话照应?

    1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核舟的?这有什么好处?

    12、核舟的奇巧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哪些方面紧扣“奇巧”写的?)

    1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篇六:《核舟记》教案 篇六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篇七:核舟记教案 篇七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篇八:《核舟记》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 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老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 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假如魏学洢没有写《核舟记》这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枚核舟。然而他所收藏的这枚核舟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魏学洢的后代捐出这枚核舟进行慈善义拍。你作为拍卖行的拍卖师,将如何组稿来介绍这枚核舟,以期拍得最高善款?小组组成智囊团,共同策划发言稿。自拟题目,将发言稿上传在网上。看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1、网上作文

    2、网上交流,评价发言稿。

    3、比较阅读,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我们该怎样介绍才能让读者既发出惊叹,又能一目了然?小结:介绍一样物品,不仅要倾注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要注意一定的表达顺序。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形象地了解你所介绍的物品,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题,真正达到分享的效果。

    四、作业:

    1、 选做作业:

    魏学仪创作《核舟记》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来源于对核舟的喜爱与惊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依此探索下去,王叔远创作核舟的灵感与激情又是源于何处呢?请利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写一份500字的探索报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此作为今天的探索作业。)

    2、 其他同学的作业是:选择一样你最喜爱的工艺品,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附:网上作文举例

    篇九:《核舟记》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二、 精读课文

    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找什么呢?找证据。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老师先抛砖引玉。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师: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学就会。第三个方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这八个字里头,还有个递进关系,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由形似到神似。

    师:是啊,这可是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同学们,先自己读,悟,找,待会儿我们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在班上交流。

    生自读、悟、找。(约五分钟)

    生小组交流。(约两分钟)

    班级交流。(约八分钟)

    生: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里因势象形,桃核,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船舱,顺其自然,因势象形。

    师:顺手而为之,好。

    生:第二段,写到八扇小窗,窗能开关,窗上刻字,这些字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上的句子,呼应了前面的“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师:这也是下文中苏轼他们活动的背景。

    生:第三段,主要写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姿态神情。写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动作:阅,执,抚,指,语,矫,昂,卧,诎,竖,倚。更重要的是,有神情: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有细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

    生:第四段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说明大苏在泛舟,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开头的“大苏泛赤壁”相呼应。还有一细节,卧一楫,也说明在泛舟,橹都放在舟上了。

    师:刚才有人说到细节,是的,雕刻家不但构思精巧,还特别的细心、细腻,这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细节处呢?

    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糁之”,船背上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别在乎色彩的和谐。

    师(小结):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了如许多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许的生动传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这简直不是人雕出来的,是有鬼神助之啊!

    三、 探讨写法

    师:此文能成为千古名篇,得益于核舟雕得好,还得益于文章写得妙。同学们,这文章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处呢?

    生: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

    师:为什么先写中间的船舱呢?

    生:一是“中轩敞”,醒目;窗可关闭,引发读者兴趣。二是舱上有窗,窗上有来自《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相当于苏轼他们的活动背景。最后写船尾的舟子,为了烘托船头的三个人的。

    生:还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

    生:“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这“如”、“若”用得客观。

    生:五个人,重点写前三人;前三人,重点写苏轼,符合“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详略得当。

    四、课堂总结

    师: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华美的精神食粮。老师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所叹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使我们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高雅的心灵。

    篇十:核舟记教案 篇十

    《核舟记》教案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注释,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 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十六 核舟记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1、作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p.250)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

    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

    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

    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

    2、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盈简 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生字

    2、作者、朝代、出处等知识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

    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

    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诎:通“屈”,弯曲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

    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四、朗读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3、学习语言的准确、简明。

    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内容。

    2、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 熟读课文。

    2. 进一步学习本文准确、简明的语言。

    3. 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4.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朗读全文

    二、学习准确、简明的语言

    三、分析练习并学习制作词语小卡片(附后)

    四、指导背诵

    要求: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核舟记教案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02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