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劝学教案【优秀4篇】
  • 劝学教案【优秀4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28 19:56:48
  • 移动端:劝学教案【优秀4篇】
  •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劝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劝学教案 篇一

    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

    说明:该课在20xx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xx级七班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

    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

    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

    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说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断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来学习《劝学》

    (教师板书课题:劝学)

    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规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学请回答该怎样断句?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这是七种能力之一。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这就是论证。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多简单;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太难。那么通过这堂课的训练,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容易。有一个词汇:“读书”,不知大家留意了吗?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王大妈:孩子在哪里读书?”“在宜宾中学读书。”但是实际上,应该改成:“在宜宾中学做作业。”(学生、教师齐笑)“读书”一词成为整个学习行为的代名词,足见其重要性,但是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这个课堂再一次唱响这个词汇:“读书”。

    教师非常规范而精彩的朗读。(当堂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在颁奖和总结的大会上再次做了朗读)。教师指令:“听教师朗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句读或做圈点”。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几个语音:穴(xué)中规(zhòng)

    学生再齐读一遍。

    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来训练:怎样筛选信息?怎样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背诵?先来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比喻的对象,同时讲解一些字词:

    (教师板书:蓝草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

    水――冰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木讲: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变得弯曲。

    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虽”字是转折点,也是背诵的一个重要信息。

    金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土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教师:请同学看这些所选比喻对象的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的2抢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师:你们很了不起,我有个问题:哪里是火?

    学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被人们忽略了。《教师教学用书》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8页上这样写到:《劝学》的写作特点是“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从今天同学们的发现来看,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没有充分地解读出该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随意地选取比喻的对象,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说,看看,草木是万物之本,水是万物之源。而论据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喻论证不仅要求形象还要求美。这个内容应该可以成为教参的补充。(全场热烈的掌声)

    请同学们头脑中装着这几个信息,再次朗诵这个段落,准备背诵。课后用这个相同的方法背诵全文。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故/木/受绳/则/直

    学习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方法)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整个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学生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当中的核心词汇呢?”

    学生:“善假于物也。”

    教师讲:我记得有句话说:一个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服务。(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善假于物。那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假”什么?怎样“假”?也就是说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借助外物来解决问题?

    同学1回答:看资料、查工具书。

    同学2回答:我记得一个老总说:21世纪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窃别人的智慧。当然这个“剽窃”是不对的应该改成“借鉴”。要想学好就应该借鉴别人的方法,再劳逸结合。(全场热烈的掌声)

    教师:很好!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强调几点:善――擅长假――借助物――外物

    教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主要说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积累。平时你们有积累的习惯吗?今天带了笔记本没有?是平时就没有,还是忙着来上课忘了?应该有,所有学科都应该有。不仅要积累,还要分类。

    分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土――山――风雨

    这在哲学上就称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荀子特别强调积累。

    分析:什么是君子?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就是积累。

    教师:一个人不断地学习,积累,就明了礼义。明了礼义,就是称为君子。这是第一层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这是说积累的坚持不懈,要日积月累。

    第三层:专心致志。这里有个难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彝族的语言有一个特点,比如:“一块黑板擦”他们会说“黑板擦一块”。请看这里有个什么语言现象?

    学生:“倒装”!

    教师:什么倒装,再具体一点。

    学生:定语后置。

    教师:彝族的语言现象有些接近古汉语。初中学过的有:“马之千里者。”(《马说》)译为: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种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课文的这一句应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第三个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仅仅是把抽象的事物现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们一“宽容”这一对象来做一个练习,学习。要求用比喻句来表达,一句或两句都行,三个连续的就更棒了,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两分钟)

    学生1:宽容是寒日里一缕朝阳,宽容是酷暑里的一屡轻风。

    学生2:天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无论美丑,所以广袤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寸土地,无论贫富,所以宽广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所以无边无际。(全场掌声)

    教师: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这种能力,只是缺少开掘,今天我就是来开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荀子很了不起,德国号称哲学之乡,在那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界的顶级人才,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等。但是现在从这里的声音说:“错了!真正的哲学是在中国,赶快派传教士到中国去。”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这个名篇当中,就论证这一点来说有没有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不够科学的地方呢?同学们敢不敢去怀疑?

    学生齐声说:“敢!”

    (让学生讨论了两分钟)

    学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只脚,而不是六只脚。儿歌里唱到: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只眼睛那么大一个。

    学生2:螃蟹的两个爪不是用来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没有那个能力。

    学生3:蟹和蛇是会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

    教师:这也是善假于物。今天教给大家的三种能力,大家有收获吗?

    学生齐声说:有!

    篇二:劝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

    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学习设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劝学》,劝,劝勉;学,学习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篇三:《劝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二、讲解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多次今义:参加,加入

    (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填写《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3、完成课本练习与思考。

    篇四:《劝学》教案 篇四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论议—吕蒙大惊——结友

    八、学后记:教后记:


    劝学教案【优秀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02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