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3篇)
  •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11 17:39:40
  • 移动端:《离骚》教学设计(优秀3篇)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从其《离骚》一文中可以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离骚》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一:《离骚》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篇二:探究活动 篇二

    比较阅读

    将《诗经》与《离骚》中的(或者使用课外读本中《涉江》一课作例更好)诗句进行对比,组织和启发学生探究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同异处,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够有意识地去体味和体验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

    篇三:《离骚》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习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习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习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习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1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高校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