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优秀3篇】
  •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优秀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14 09:22:28
  • 移动端: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优秀3篇】
  • 合作共处,相互协调,是各科教师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平日的教学中,做到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占用学生的音,体,美等课,真正使课改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体系。学生的素质看教育,教育的素质看老师。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始终以这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在教学中探索新课改的奥秘,为教育事业负起自己的责任,传授自己的智慧而努力。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篇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细细研读了教材、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新补充阅读》上的课文助读,还上网了解了冰心,阅读了一些冰心老人的作品。教学完本课后,觉得有几点教学是成功的。

    一、抓住主线,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在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待学生说出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之后,就追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板书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反思: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深入的教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童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圈画一些要害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多。再理解这个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指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

    篇二: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今年是我第一年教语文,同时全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浪潮也随时袭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自然是不敢懈怠的。到现在,一学期的工作也快结束了,应该说有不少收获,但是也有不少的不足之处。先从收获上说:首先,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课堂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同时我在下一个环节为他们解答。其次,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现在同学们已经把自觉学习转变为一种心中的渴望,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从不足上讲:首先,我担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其次,我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我没有有效地对其进行引导。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提出从以下两方面改进:

    一是要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不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二是要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那种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篇三: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让学生生动活泼的探究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保证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远古时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饭,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动物来充饥,只能以树叶来遮挡风雨。(电脑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许多人被子饿死,许多人被冻死。望着这样的悲惨的景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是谁为人类取来第一粒火种呢?

    课前的这一富有儿童色彩的童话情境叙述,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探究的激情,从而激烈地想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为下面探究文本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化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探究的主题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为什么要盗取火种?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角某某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但是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我根据文本内容,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以驶过的画面,也包括那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动态场面以及当时的场景图,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学时,我用制作好的服饰让学生穿上,分别扮演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与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了使电脑媒体与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处,我让他们自己分别设计人物的语言,以便表演时增强效果。下面观看表演的同学,充当当时的古人,让他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后,以及看着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时自己的表情。这样表演者、被表演者与多媒体融为一体,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为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也由难变易,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三、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们通过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此为终点,还要在此过程上,竭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兴奋点的提升。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发情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才易于突发表现出来。

    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现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记录如下:

    生:“ https:/// 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盗火,他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大家刚才在情境体验中就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

    生:(齐说)是的。

    师:哪位同学已经思考出答案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只要细心再读一读课文,就能找到。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

    生:(开始认真读课文,一会儿,不少学生抬起头)

    师:谁知道了,先来回答。

    生:我认为宙斯是不会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的,宙斯那样凶残,说明他缺乏同情心。这从他惩罚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他看到人间烟火袅袅,怎么会立刻追查盗火者呢?他那样生气,肯定不会把火种给人间的。

    生:其实,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要是宙斯肯给的话,人类就不会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要火种宙斯是不会给的。

    师:(惊喜的)真的吗?具体说说看。

    生:这一段说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决心”就说明有困难要克服,如果要给的话,就不用“决心”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你们从课文的情境体验中感受这么多的东西,你们真会学习。

    ……

    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这是教师凭借文本情境,恰当的引导所产生的结果。

    巧设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针对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文”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21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教师个人师德师风自查报告优秀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