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狂人日记读后感 (优秀10篇)
  • 狂人日记读后感 (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20 15:26:04
  • 移动端:狂人日记读后感 (优秀10篇)
  • 篇一:《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一

    认识鲁迅便是从这本书开始。《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本书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文章的主人公思绪不清,疑神疑鬼,整天臆想每个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旦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文章中有大量的医学成分,也充分显示了鲁迅的医学方面的才华。

    从文章中不难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出鲁迅讽刺中国封建传统的观点。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所以将此观点作为文章的中心,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中通过狂人的角度阐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例如: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上面只有四个字:仁义道德。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其实文章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封建礼教的可恶,还告诉了我们在那个年代里,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着猜疑,每个人每天都在想着吃人,却又怕被别人吃了,于是每天便在这样的猜疑之中度过。如果让现在的我们来说,那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不能用疑神疑鬼去消耗……可说是在那个信任感缺失的时代,没有人注意这些东西,人们都在想着如何在保住生命的前提下“吃”别人。人们都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对方,面面相觑。于是,狂人开始呼吁让人们和睦相处,放宽心做事。其实这只是一个关头,只要迈出了一步,那么什么事都解决了。可是人们都没有这么做,拼了命的也不跨这一步,到了最后,狂人只能发出最微弱却最真实的呼声:救救孩子……

    狂人并不狂,相反他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可是他生活在一个狂世之中,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被这个世界吞噬,他仍然保存着那份仅存的清醒和执着。

    篇二:《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二

    今天早上,在我的倡议下全家人共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几乎是无人不知,因为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然而,20年前读过的书今日再读,我仍不知从何写起。沉思良久,我才从“吃人”两字找到些创作的端倪。

    前一段时间,有一本畅销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当时读这本书仅是猎奇而已。现在看来,天才疯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天才可以洞察世界,疯子同样可以发现隐微。鲁迅笔下的那个患“迫害狂”症的疯子终于病愈了,成为了候补道员。然而,看病中的文字未尝不是“满纸荒唐言”“一笑置之”“易子而食”“食其肉而寝其皮”《本草纲目》等等。正邪不论,都在吃人肉。吃人者谁,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连“我”也未尝没有吃妹妹的肉,“四千余年的历史,满是仁义道德”然而其字里行间夹着的却是血淋淋的“吃人”。

    是什么驱使全民都投入到“吃人”的队伍中而不自知,非要一个“疯子”来挑明呢?我想定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某种隐微而又强大的力量。表现于外,便是“仁义道德”。那又是怎样的标准来评判“仁义道德”呢?我想那便是“礼教”。

    五四的狂飙,要反封建而成功,正是鲁迅的这一招,釜底抽薪。功也过也,姑待后人评说。

    篇三: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三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大家是否觉得鲁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

    本书的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行为”了。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

    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而真正绝望的是不是鲁迅呢?我无从结论。但那末尾长长的省略号有意味着什么?或许,这绝望之音是徒劳的,它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是的,威胁人类世界的绝非地球火山喷发,地壳开裂般的轰烈的自然灾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传播快,像地球污染般范围广的精神毒害。

    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纪上的我们,更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并肩,建起防护世界人精神的“大气层”!

    篇四: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四

    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作家,也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日一读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间读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题目挺狂的,内容也疯狂至极。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亲戚,村内人,都对他的“肉”虎视眈眈,青黑的眼,惨白的脸,没有一点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到发颤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触那颗散发凉气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这么冒出来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脑里虚构出的场面,那样会让我头皮发麻。我可怜那些吃人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被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束缚着却不屑去挣脱,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同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我痛惜晚清的腐败,也郁结于民国时期的战乱纷飞,人民的无家可归。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颗赤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在不安与急切里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之下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先生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而感到骄傲。

    我们有狂人的态度,却没有他们的精神。

    篇五: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五

    都说鲁迅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褪去人的皮肉,只留下血淋淋的真相。却也像霹雳惊雷,将萎靡的思想劈的焦糊,直击灵魂。我在读完这些不加修饰的文字后,感到了苍凉的味道。

    作者塑造出狂人这一形象,借疯子的口道出当时可悲的社会。疯子原本就是孤独的,他与大部分人不一样,所以那些相同的大部分人就认为疯子是不对的,是错的。我认为狂人虽被定义成疯子,可他确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人。他只是没有逻辑思维,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被时间证明了是正确的。他的家人一见他就关上房门唯恐避之不及;到被劝告的不能再吃人的人们恼羞成怒;最后狂人自己都是一个吃过人的人。至始至终,狂人都是孤独而又无人理解的。何其悲哀。像一个被关在屋子里的人竭力的呼喊,可所有的声音都被关得死死的,一丝都挣脱不出去。最终只能被沉重的房梁淹没。

    整篇文章向人们传达的信息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祸害。吃人的人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做着丧失良知与禽兽一般的事。作者举了年代久远的两个例子来展示人性的真相,道德礼仪流毒之深。狂人努力的对身边的人劝告,但是没有一个人听进去。有些人不知道他们做的是错的,有些人知道却不以为然。觉得没有必要在自己这一代改变,向自己的祖祖辈辈抗争。他们都在吞噬着尚未涉世的孩子,腐蚀着有清晰思想的人们。虽然无知,却依然是泯灭人性。即便如此狂人还是抱有无可奈何的心态。让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再吃人等于是让他们忤逆自己的父母,挑战传统。他们愚昧,所以可怜。狂人的父亲兄长也是吃人的一员,被自己的骨肉血亲残害是更令他无奈又愤慨的吧。

    正如鲁迅所写的那样,有人抗争过,却都被所谓正义的人们扣上疯子的帽子,无家可归无人可依,最终自我了结。连狂人自己都不免吃过他妹妹的肉,而当他了解这点的时候正是他“清醒”了的时候。这一代的人已经被同化了,他相信未来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孩子。却已有孩子被他们父母深入骨髓的病态思想所影响,未来怎样还犹未可知。结尾的那句“救救孩子”包含了鲁迅对那个社会多少的怜悯,令人悲叹!

    篇六:《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六

    《狂人日记》是鲁迅所作,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现代白话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鲁迅用这部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篇七: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600字 篇七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 ,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先生运用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想所表达的内容发挥地淋漓尽致。那时候人们生活在非人的社会中,鲁迅先生目睹了这一切,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化笔为刀,用手中的笔跟敌人作战斗,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让人们知道祖国的荣辱兴衰。鲁迅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笔揭示腐朽黑暗的社会,他就在这片蓝天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写作则是最适合他的“翅膀”。

    鲁迅先生抨击了当时吃人的社会现实。他巧妙借助”我”这一角色,描绘了人性的丑恶与世界的残缺。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色彩过于晦暗,但这晦暗中分明灼射着亮光,透露着激荡与高昂!”吃人!”真的是吃人吗?这显然不是先生的直接目的,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过是在社会现实的无情压迫和吞噬下,人性一点点地泯灭。或许在茫茫夜幕下,先生一人独立于窗前,望着窗外被流水般月光笼罩的夜独自叹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谁不为兄弟?所以先生揭露的显然不只一人,而是整个民族。”食人”的民族,何时能清醒?先生以灰冷的一面,向尘世发泄着愤懑。然而,黑暗是如此的深广,吞噬了一切,只有先生那炽热和焦灼的心在跳动着,熠熠发光!

    《狂人日记》让我深切体会到先生内心的痛苦,一方面又为当时社会的忧愤 ,同时又对中国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篇八: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八

    《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当中。

    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对会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时,却是发现了一些更深的东西。下头来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记》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现)在日记中写到自我不见月亮三十多年,在现实中显然不可能。而这些别人眼中的疯言疯语在那里却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开始。而对于赵家的狗看他两眼感到害怕,证明他生活在这种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里,看疯子的眼光自然会有一些异样,无疑狂人正是众人眼中的疯子。主人公在痴狂状态下,觉得周围的人甚至赵家的狗看自我的眼神也是恶狠狠的,仿佛要把自我吃了。事实当然不会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别人要吃他只可是是他的一种在颠狂状态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这当作一种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疯子的日记了。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能够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我在短暂的醒悟后,最终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我被吞没前的最终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我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篇九: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九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现在人看来就是”疯子“,但我细细品味,却有了自身的见解。

    书中狂人说:“我三十年未见过明月,赵家的狗恶狠狠地看我几眼,似乎马上就要吃了我了……”当然这都是假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没见过月亮呢?狗怎么会见谁吃谁呢?所以,这都是“狂人”疯癫的想象。如果真把这当做想象的话,那就真的是在看疯子的日记。

    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篇十:《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十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相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救救孩子……”,最后四个字在我脑中浮现。这四个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么简单吧?应该不只是肉体上的拯救吧?还有什么呢?心灵上的拯救?或许还有更多我不懂的……

    鲁迅先生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希望可以救救孩子。但显然,他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也无法实现。当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吃人的时候,孩子的命运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抱着自己纯洁的心灵被他们吃掉?要么跟着他们一起去吃?,以保存自己的驱壳。到底要怎么去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到底要怎么救救孩子,救救自己?鲁迅先生穷其一生也没有得到答案,而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人也试图在寻找这个答案,也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反而迷失了自己。


    狂人日记读后感 (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30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平淡的生活作文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