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5篇)
  •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25 12:10:28
  • 移动端: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5篇)
  •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八年级物理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篇一: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篇二: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二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篇三: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三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篇四:初中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 C )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 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B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篇五: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五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 www.niubb.n www.niubb.net et 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3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23年最新入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