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25 12:10:49
  • 移动端: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八年级数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分数的通分法则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归纳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和减法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进行分式加减的运算。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式的有关法则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4.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2.如何计算:3.若分母不同如何计算?如: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1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是,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解:

    例2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的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2)解:将分母分解因式:∴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篇二:八年级的数学教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_2y+2_y2)÷2_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_4y3—35_3y2+7_2y2)÷(—7_2y);

    (3)[(_+y)2—y(2_+y)—8_]÷2_;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篇三: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 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 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延伸拓展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篇四: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数学思考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活动1想一想

    活动2说一说

    活动3画一画

    活动4做—做

    活动5练一练

    活动6理一理

    观察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了解梯形定义、各部分名称及分类.

    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现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观察下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活动2]

    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学生根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些基本概念

    (1)(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可以强调:①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熟悉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准备.

    [活动3]

    画一画

    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

    (3)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从中获益.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研究.尤其是根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基础.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做—做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察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想、验证、归纳结论.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④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辅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出现,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这两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活动5]

    练—练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师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聆听,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例2与例3这里给出的辅助线均是“平移一腰”,老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引导、补充其他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

    [活动6]

    1.小结

    2.布置作业

    (1)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2)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CD//AB,,.

    求证:AD=AB—DC.

    (3)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3);

    (4)“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发言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梳理本节课应用过的辅助线添加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空间.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篇五: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平方差公式

    学习目标:

    1、能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几何图形解释公式;

    2、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熟练地计算;

    3、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符号感,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熟练地计算;

    难点:探索平方差公式,并用几何图形解释公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

    1、计算:(1)(m+2) (m-2) (2)(1+3a) (1-3a)

    (3) (x+5y)(x-5y) (4)(y+3z) (y-3z)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的发现吗?

    4、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1)、公式左边的两个因式都是二项式。必须是相同的两数的和与差。或者说两 个二项式必须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只有符号不同。

    (2)、公式中的a与b可以是数,也可以换成一个代数式。

    二 、试一试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5+6x)(5-6x) (2)(x-2y)(x+2y) (3)(-m+n)(-m-n)

    例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 x-y)(- x+y) (2)(ab+8)(ab-8) (3)(m+n)(m-n)+3n2

    三、合作交流

    如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www.niubb.net

    (1)请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a a b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四、巩固练习

    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2)(a-2) (2)(3a+2b)(3a-2b)

    (3)(-x+1)(-x-1) (4)(-4k+3)(-4k-3)

    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803797 (2)398402

    3、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字母a,b表示( )

    A.只能是数 B.只能是单项式 C.只能是多项式 D.以上都可以

    4、下列多项式的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a+b)(b+a) B.(-a+b)(a-b)

    C.( a+b)(b- a) D.(a2-b)(b2+a)

    5、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有( )

    ①(3a+4)(3a-4)=9a2-4;②(2a2-b)(2a2+b)=4a2-b2;

    ③(3-x)(x+3)=x2-9;④(-x+y)(x+y)=-(x-y)(x+y)=-x2-y2.

    A.1个 B.2个 C.3个 D.4个[来源:中。考。资。源。网]

    6、若x2-y2=30,且x-y=-5,则x+y的值是( )

    A.5 B.6 C.-6 D.-5

    7、(-2x+y)(-2x-y)=______.

    8、(-3x2+2y2)(______)=9x4-4y4.

    9、(a+b-1)(a-b+1)=(_____)2-(_____)2.

    10、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5,边长之差为2,那么用较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差是_____.

    1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20 19 。

    12、计算:(a+2)(a2+4)(a4+16)(a-2)。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六、当堂测试

    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1)(1+x) (B)(1/2b+b)(-b-1/2a) (C)(-a+b)(-a-b) (D)(x2-y)(x+y2)[

    2、填空:(1)(x2-2)(x2+2)=

    (2)(5x-3y)( )=25x2-9y2

    3、计算:

    (1)(-2x+3y)(-2x-3y) (2)(a-2)(a+2)(a2+4)

    4、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①1003997 ②14 15

    七、课外拓展

    下列各式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怎样用?

    1) (a-b+c)(a-b-c)

    2) (a+2b-3)(a-2b+3)

    3) (2x+y-z+5)(2x-y+z+5)

    4) (a-b+c-d)(-a-b-c-d)

    2.2完全平方公式(1)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37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校园安全教育教案(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