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穷人》教学设计优秀4篇
  • 《穷人》教学设计优秀4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26 11:45:30
  • 移动端:《穷人》教学设计优秀4篇
  •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穷人》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一:《穷人》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简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用多种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心理描写,又有间接心理描写;既有错觉、幻觉的运用,又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感人至深。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中想开去,让学生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 ,真切地感受,做到入情入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揍打、魁梧、倒霉、后脑勺、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的方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预设】

    一、质疑导入,引出“穷人”

    (一) 揭示课题,看题质疑。

    (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二、初读课文,了解“穷人”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品读感悟,对话穷母亲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 “穷”?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品读 写“穷”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家的穷,感受桑娜的勤劳。

    2、引导学生理解西蒙的穷,感受西蒙伟大的母爱。

    第二课时

    【目标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一、复习孕情,再现穷母亲

    教师配乐导入:昨天,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外面又黑又冷,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她猛地推开西蒙的家门,西蒙的屋子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发现西蒙仰面躺着,一动不动,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他们睡得又香又甜。你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做呢?桑娜的选择又是怎样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用充满哀怨的音乐渲染气氛,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陈述,营造出西蒙死的凄凉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因为语文课堂只有激起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导入环节中学生的情感能得以启动并保持,就会形成“情感动力”,它能推动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文,也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感悟,对话穷邻居

    (一)赏, 桑娜的善良

    1、 默读课文8——11自然段。思考:把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顺学而导,重点指导品读以下的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学生汇报感受。

    ②引导想象,对话人物。以“你就是桑娜,此刻只想到把孩子抱回家,而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也没有想到……”创设情景,体会桑娜抱走两个小孩的不假思索。

    ③用一个词语形容桑娜抱孩子回家的决定,深入体会桑娜抱走两个小孩的不假思索。

    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体会理解。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②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

    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并指导个性化朗读。

    ④师生合作朗读。

    ⑤体会桑娜的品格。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默读理解,联系上下文体会,质疑与进入角色解疑深度挖掘,朗读中想象感受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品中的对话。所以学生不仅能真切地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体会桑娜的善良,还能感受作者的创作技巧,领悟作者以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这样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赏,渔夫的善良

    1、学生默读课文12——27自然段,边读边划,划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边读边想,在书本的空白出写上批注和感受。

    2、小组中交流感受。

    3、学生汇报。

    (1)相机指导体会两次沉默。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①学生汇报感受。

    ②学生质疑,理解桑娜的沉默。

    ③学生感情朗读。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②学生汇报体会

    ③创设情景,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从渔夫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渔夫的思想,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④创设情景,想象渔夫一家怎么“熬”日子。相机进行小练笔。

    小练笔:想象渔夫一家怎么“熬”日子的一个片段描写,引导学

    生用上本课所学的方法写,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神态描写。

    ⑤学生汇报反馈。

    ⑥引导学生体会渔夫的品格。

    【设计意图:开始的读、思、议中,是一种学法的迁移,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性能力的提高。进而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近人物,以抓住重点词语品味,感情朗读、情景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体会。通过多种方式语文活动,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从中领悟作者以神态、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进入角色。】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使学生进入角色,走进文本,融进情感,达到感情的升华。】

    4、指导体会作家结尾的巧妙。

    三、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一)教师总结。

    1、学生谈感受。

    2、教师总结。

    (二)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续写《穷人》。(运用课文中用环境、心理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通过抄写培养学生积累的语言的习惯,通过续写着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对课文中所学的几中刻画人物方法的写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与精神】

    四、板书设计:

    西蒙 伟大的母爱

    穷人 桑娜

    勤劳、善良…… 宁可……也不……

    渔夫

    篇二:《穷人》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

    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穷人

    [个人简历]

    田科,男,本科学历,1994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语文老师。中央电教馆“远程项目学习”骨干教师。甲骨文教育基金会世界教育专家组成员。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现着力进行“协作式小组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题项目获全国合作学习一等奖。

    篇三:课后作业 篇三

    1、 学习生字词,读正确词语(略)

    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

    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自由选择阅读方式,找出相关语句。

    ①课文的“穷人”指的哪些人?文章又是通过写“穷人”的什么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②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了他们的关系怎样?

    篇四:《穷人》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

    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⑴ 幻灯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师追问,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⑶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⑷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

    穷 桑娜 渔夫 西蒙

    人 抱 熬

    担忧 害怕 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真正的语文课堂,不受标签式“结论”的束缚,不受引人入彀而又无关宏旨的“问题”的纠缠,不受预定“程式”的干扰,它应该是学生轻松自由、情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的乐园。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应如行云流水,充满着理解的愉悦、顿悟的惊喜和创造的欢乐,闪烁出迷人的个性光彩。

    遗憾的是,时下不少语文课拘谨有余,洒脱不足;“牵牛式”的微观提问有余,“开放式”的宏观设计不足;“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坐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看得到教师的“苦心孤诣”,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看得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在看似热闹实则沉闷的气氛中,教师怀抱着教材与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在教师早已划定的“窄窄的小道”上亦步亦趋。这样的课堂,教师放不开手脚,学生也放不开手脚,可谓“门窗紧闭”、“春风不度”。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减退,主体意识淡化,成为了“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的被动学习者,语文课的生机与活力,从何而来?

    不少语文老师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越教越不知道如何教;不少学生学了七八年语文,越学越不知道怎么学。语文,似乎是一门玄妙莫测的学问。倒是有些自学成才的文学青年,没有受过多少正八经的“语文训练”,他们却从语文自学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笔者这么说,无意于否定语文课堂教学的成绩,更不是否定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笔者只是认为,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到了太多理念的约束,从大面积看,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不够,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给语文课“松绑”已经刻不容缓!

    给语文课“松绑”,关键是思想“松绑”。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语文教材,设计语文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只有彻底冲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樊篱,语文课才会清风拂面,生机勃勃。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悟、理解、积累、运用,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未被唤醒,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将收效甚微。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读它,所感所悟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即使教师对课文阐幽发微,分析得摇头晃脑,头头是道,学生未必能感同身受。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准确洞察他们的学习心理,研究他们的学习规律,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前提。《穷人》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大的成功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把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整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出教师科学的学生观和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

    给语文课“松绑”,教师要跳出“烦琐哲学”的怪圈,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删繁就简”。很多认真的教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教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去离破碎,而目全非。语文课充斥着全无用处的一问一答,学生哪还有活动的时空?《穷人》这堂课,找不到这类提问,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开拓思维空间,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譬如,学生根据文章标题质疑,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续写故事等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

    给语文课“松绑”,教师还得讲究教学艺术。学生“动”起来,并不是让教师“闲”下来。没有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没有巧妙的课堂调控,没有对教学的短期目标的长远目标的独到领悟,没有对语文学习的本质的认识,学生是不可能“动”起来的。譬如,教《穷人》一课的词语时,教师不是机械地让学生看和记,而是采用引读的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在具体的导读过程中,这样富有艺术性的地方就更多了,留给读者去慢慢咀嚼。


    《穷人》教学设计优秀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40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初二英语教师教学总结【优秀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