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10篇)
  •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8 10:33:37
  • 移动端: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10篇)
  • 篇一:《声声慢》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3、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随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采用研读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探究以下问题。

    1、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3、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阅读,自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让学生再回读诗文,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决。

    五、强化练习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绝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六、小结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却又让人述说不尽的艺术女神,我们在对《声声慢》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伤,也懂得了她的美丽与愁情!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篇二:《声声慢》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篇三:《声声慢》教案 篇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①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②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御晚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③详析“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

    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托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④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零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味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篇四: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篇四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着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 。

    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篇五:《声声慢》教案 篇五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x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①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②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御晚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③详析“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

    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托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④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零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x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x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味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篇六: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 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教学反思:

    篇七:《声声慢》教案 篇七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篇八:《声声慢》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并体会词人之愁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

    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厚重愁情的深入体会。

    学习难点:通过与早期词作的比较阅读,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①知人论世

    通过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和《武陵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②诵读法

    ③“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④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人类灵魂不朽的造化。徜徉诗歌的殿堂,我偏爱易安一人,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易安的词作,易安的世界。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能让学生快速走进教学氛围,快速走进作者。】

    2、知人论世

    诵读李清照前后期的三首作品[《如梦令》两首、《武陵春》],让学生发现、总结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诗词。

    【教师总结】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悠闲、充裕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此时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丽;后期饱经离乱、颠沛凄苦的生活使她的词多写其悼亡之悲、怀旧之思,词风哀婉凄凉。而《声声慢》写于词人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

    【这个环节在训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涵咏词韵,走进作品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词的基调

    (2)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诵读,诵读者自己评析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情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自我点评中进一步明确词的基调和情感。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情感、,教师做最后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4、合作探究,解读作品:

    教师提问:找出你喜欢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作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后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课堂预设:

    (1)缘愁选景——感悟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2)缘愁选景——品意象析愁情

    分析“酒”、“风”两个意象:

    明晰:酒是“三杯两盏”,量并不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说明并非酒淡、酒少,而是愁浓。“乍暖换寒时候”并非天冷,而是词人的孤单寂寞与凄清。

    分析“雁”这个意象

    明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分析“黄花:这一意象

    明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故花盛,则以乐景衬爱情;花衰,则以哀景写哀情。

    分析:“梧桐”、“细雨”两个意象

    明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教师总结:“处处景语皆情语”,词人借助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她浓浓的愁情,虽不见一“愁”字,但字字读来皆是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结合诗歌的传统意象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3)以愁作结——品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愁之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亡国之恨

    5、诵读提升

    在理解作品之后,再次诵读作品,品味作者浓浓的愁情。

    6、拓展延伸

    结合你对作品或作者身世的理解,选取本词的相关意象或词语,完成下面的对联。

    淡酒怎敌晚风,冷冷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窗酌酒,雁过天寒风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并展示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7、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读《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课后作业: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呢?课后请收集相关写愁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篇九:声声慢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阕的含义。

    2、理解诗人在词中表现出的愁。

    教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早年受到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韵律。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孀居生活。

    二、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十四个叠词,总写心表的悲哀,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愁苦不堪基调。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1、用“寻觅”的动作反映心情空虚怅惘,无所依托的情境。

    2、寻觅之后,没发现可以聊慰寂寞的东西。顿感周围的环境“冷冷清清”,这是有感于外。

    3、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流离失所,孤独无依,内心自然感到“凄凄惨惨”

    4、由凄惨可怜更感“戚戚”,即悲伤,忧愁之极。

    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气候令人生愁)

    写身体不佳是由于气候多变的缘故,其实环境的冷清,内心的悲伤都包含在其中。

    优裕,安宁,美满(幸福) ------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痛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风逼人生愁)

    愁苦太甚,酒难解愁,便觉酒味也淡了。

    明与以酒御寒,难敌风急,暗寓以酒浇愁,愁更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早时相识,(雁声入耳生愁)

    鸿雁传书,已成为过去昔日的欢乐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让人伤心不已。这不是词人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乱离社会广大妇女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开头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又用三层写出令人生愁的情景

    1、黄花凋零生愁。

    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

    2、写日长难忘生愁

    白天尚且难熬,漫漫长夜更无法形容,的确是度日如年,一种难言的忧苦蕴藏在这平淡朴质的语言中,耐人寻味。

    3、雨滴梧桐生愁

    秋色愁人,秋雨更添愁绪,雨滴落在梧桐叶,也打在词人的心坎上。以声衬情,无法自抑。

    最后一句,总括以上六层令人生愁的情形,这样的处境,遭遇,此时此刻的痛苦,忧伤,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用反问结束全篇,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三,总结

    1、景随情迁

    写风急时的寒冷,以淡酒的难敌相衬

    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

    写菊花的堆积,责怪无人采摘

    写黄昏时的梧桐雨,却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

    2、明白如话的语言

    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毫无雕琢痕迹。

    3、叠词的运用

    既准确形象生动,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册课后思考题二三题。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2、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9、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答案:

    1、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7、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十:声声慢教案 篇十

    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词人生平来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的情感;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

    重点:生平,情感,意象,意境。

    教学难点:意象,意境。

    教学内容:

    1、了解词人的生平,以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意象对传情达意的作用。

    3、描述词的意境。

    一。介绍李清照

    教学过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课外资料1】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课外资料2:易安词在国外】: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如《醉花阴》)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听读,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音,自由读。

    2、需要解释哪些词语?戚戚,乍暖还寒时候,将息,敌,损,堪,怎生,次第。

    3、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再读词,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环境:秋天的傍晚,天气忽冷忽暖,秋风萧萧,北雁南飞,黄花满地,梧桐滴雨,满目冷清凄凉景象。

    事件:找动词。寻觅,难将息,淡酒,见雁过,看黄花,独守寒窗,听梧桐滴雨。

    情绪: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词用了哪些意象?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酒】淡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酒是“愁”的载体。而淡酒?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非关天寒,而是词人悲情太厚,酒力压不住心寒,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结: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雨】【黄昏】同学们自己回去搜集相关的诗句来揣摩其意味。

    四、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请比较与《声声慢》的异同。

    五、作业:请把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注意景、情、人三者的融合。

    找啊,找啊,找什么?故乡、家园、亲人、夫君、温馨、欢乐、安恬……怎么就全都离我而去呢?这忽冷忽暖的天气啊,似乎也在欺负可怜人,让我怎么能安眠、调养呢?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思绪纷纷,勾人愁思啊。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一阵疾风吹过,心还是冷得让人生痛。唉,那三两杯淡酒,又如何能抵挡这一份凄凉!

    忽然听到秋空中一声悲鸣,抬头望去,那是从北方家乡飞来越冬的鸿雁啊,那不是旧日的老相识吗?啊,那些美好的日子,你曾经帮我捎了多少思念和情意啊!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痛心啊,锦书可托何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刀霜剑,那院中黄花堆积一地,啊,昔日的繁盛,已一去不返。憔悴零落的花儿啊,如今有谁和我一起赏花折枝呢?只剩下我一个人守着寒窗,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68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纪念共青团建团90周年致辞【优秀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