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优秀3篇】
  •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优秀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8 10:33:59
  • 移动端:《桃花源记》教案范文【优秀3篇】
  • 篇一:《桃花源记》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

    2、出示检测内容,a古今异议b译句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

    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

    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

    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

    C渔人甚异之——惊异

    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

    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

    (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

    A请问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听说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谈,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C在这样一个新天异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数日,你感觉那里的人与您生活的东晋有何不同?

    (3)师总结: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理想和社会真的会隐存于某一天地吗?

    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

    (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

    (3)、文章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

    篇二:《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篇二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篇三:《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68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毕业典礼家长发言稿【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