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晏子使楚》的教案(7篇)
  • 《晏子使楚》的教案(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9 19:51:20
  • 移动端:《晏子使楚》的教案(7篇)
  •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贴心整理的7篇《晏子使楚》的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晏子使楚》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大夫叫晏子。

    板书:

    晏子

    他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想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谓中有“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呢?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之所以也称为晏子,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板书:

    使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⑴ 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 考虑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究重点,突破难点

    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楚国国势强盛,楚王想侮辱晏子,可最后却不得不尊重晏子,(板书: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呢?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快速默读这一段,考虑、讨论: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对付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名回答,并板书:

    钻墙洞:钻狗洞=访狗国

    ⑵ 品析晏子应付的话,体会妙处:

    晏子的话到底妙在什么地方呢?(出示晏子的话。)

    ① 指名读晏子的话,想想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 假如晏子想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些,该怎样说?

    ③ 为什么晏子不把他的话说得更明白有力些呢?

    ⑶ 指导朗读:

    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出示课件)让我们冷静地来读一读。

    2、自学四、五自然段:

    ⑴ 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要求:

    ① 反复诵读,理解楚王和晏子话中的含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记出来。

    ② 根据第一个故事的板书,设计这两个故事的板书写下来。

    ⑵ 反馈自学情况:

    ① 质疑问难。

    ② 选择有特色的板书指名上台书写。

    ③ 扮演评价。

    3、刚才我们认真学习了这三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故事进行扮演,可以是组内合作,也可邀请自身的好朋友一起扮演。

    4、从语言、动作、感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1、总结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子出使楚国时与楚王进行斗争的三个小故事,仔细琢磨了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领悟了他的话中软中带硬,十分巧妙,终于使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身的脚,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那么,你相对晏子说点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

    引导同学从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两方面来谈。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为了更好地了解晏子,优秀《东周列国志》一书。

    2、复述故事:

    假如你是当时晏子使楚的随从,回齐国后,你会怎样向齐王汇报情况?

    3、齐王得知这件事情后,他会怎么说?齐国的老百姓得知后又会怎么说?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四个字的词语:

    ⑴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⑵ 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⑶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

    ⑷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受到侮辱 巧妙反击 挫败楚王

    钻墙洞 钻狗洞=访狗国 只好开城门

    不中用 下等人──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水土不同 只好赔不是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篇二:《晏子使楚》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篇三:晏子使楚教案 篇三

    【设计思想】

    《晏子使楚》属于浅易文言文,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他们自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重视课文的读。读分三个步骤:一为诵读,注意读的节奏,读顺畅,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二为译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复述课文。三为品读,主要是分角色读,注意语气,读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并能根据人物形象,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翻译文言文,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识别通假字,了解词类的活用等。如果将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逐个对译不能通畅时,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本文“事核而言练”,人物语言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从而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晏子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机智善辩,楚王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加入一些合理的细节想像,以丰富人物形象。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谁能讲一个机智善辩的故事?

    生讲,师评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我国古人机智善辩的故事-《晏子使楚》。

    二、诵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学生活动:

    (1)默读或轻声读一遍课文。

    (2)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板书列出生字:晏(yàn)缚(fù)酣(hān)曷(hé)枳(zhì)熙(xī))

    (3)生齐读两遍生字。

    2、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教师提示: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学生活动:

    (1)生默读。

    (2)指定学生朗读。

    师纠正、评议。

    3、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三、译读课文。

    1、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字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译为“将要出使楚国”。(2)古今词义的不同。“何坐”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使用这样的义项。(3)识别通假字。如“缚者何为者也”中“曷”通“何”。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让学生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几个不同于现代汉语特点的文言句式整理出来。

    (说明:这几项任务工作量较大,可采用分组负责的办法,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学习小组。一组整理通假字;二、三组整理古今异义词,其中一组负责整理第一自然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自然段的;四、五组负责整理特殊的文言句式,其中也是一组负责整理第一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段的。)

    学生活动:

    (1)分组默读、整理。

    (2)学生组内讨论。

    (3)由学生回答或到黑板上板书出来。

    示例:

    通假字:曷——何熙——嬉

    古今异义词:方(古:将要今:方形)对(古:对上说的话或回答今:正确)为(古:相当于“于”今:作为;做)坐(古:犯罪今:坐下)避席(古:离开座位今:避:躲开;席:席子)徒(古:只今:徒弟)其实(古:它们的果实今:实际上)得无(古:莫非今:得:得到;无:没有。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得无”的用法)病(古:辱今:疾病)

    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肯定判决)

    圣人非所与熙也。(否定判断)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等,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说明:教师可作适当调整,或增或删,不必出现名词术语,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2、生分组,边读边把课文口头翻译一遍,组内交流。

    3、让一名学生把故事讲一遍,可加入一些细节和合理的想像。

    师评价,对学生加入的较为精彩的细节应予以肯定。

    四、品读课文

    1、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准备分角色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解说、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个角色,其他同学准备评议。

    3、让学生评议。哪位同学读得较好,哪位同学读得还有待改进,读得好的同学读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读得不够好的同学没有读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可再让其他同学读,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朗读楚王手下的对话时,应让学生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积极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应设计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应设计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应设计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根据学生读的语气,教师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板书:

    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楚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4、师引导。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可在人物对话时适当加一些描写,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可以先揣摩一下此时人物的心理,然后再想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气,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教师提示:如“王视晏子曰”,添加一些细节,先揣摩一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楚王肯定是幸灾乐祸的心理,可以这样添加:楚王听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右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用眼睛的余光偷偷瞟了晏子一眼,然后故作惊讶地说。)

    生分组,自选一处,对楚王、晏子、楚王手下进行描述,相临的组最好所选不雷同。然后自由讨论、交流。

    生交流,师评议。

    (示例:(1)晏子早就对楚王进行察言观色,看到楚王偷偷地瞟了自己一眼,知道楚王不怀好意。当楚王把矛头指向整个齐国人善盗时,晏子的思想正在激烈地斗争着:这明明是对我们齐国的污蔑,可自己又无法证明这个人不是齐国人。想到这次出使的任务,自己又不能失礼,怎么办?晏子突然想到有关橘树和枳树的故事,心头豁然一亮,有了主意。于是晏子慢慢地站起身来,从容地离开座位,向众人扫视了一眼,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说道。

    (2)楚王听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鼻子上沁出密密的汗珠,下意识地玩弄着手里的酒杯,干笑了几声说道。)

    5、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6、教师小结:晏子的机智善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同学们今后也可以多收集一些类似的故事,读后我们会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以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

    布置作业: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诵读

    通假字

    译读古今异义词

    特殊文言句式

    品读语气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感情楚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资料采撷:

    1、机智善辩的故事。

    (1)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时,迎面走来一位批评家,这位批评家扬起头,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歌德闪到一旁,微微一笑,说:“我正好相反。”

    (2)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秘密建了一处潜艇基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有关的消息,罗斯福压低了声音说:“你能保守秘密吗?”好朋友肯定地点了点头。罗斯福俯在好友耳边,小声说:“你能,我也能。”

    2、刘勰曾称晏子一书“事核而言练”(《文心雕龙、诸子》)。此则短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描写了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全文楚王的话并不多,且多为设问的口气:“齐无人耶?”“然子何为盗乎?”“齐人固善盗乎?”短短几问,便把楚王傲慢无礼的神态传达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尬尴面孔呈现于纸上。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了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以及善于与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高若海)(说明:这段文字评论的是《晏子故事两篇》,不只是本文)

    ——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篇四:晏子使楚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课文朗读磁带。

    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1、老师讲述“周总理机智应对美国记者维护祖国尊严”的故事。

    一次,周总理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见桌上放着一支派克牌钢笔,便不怀好意地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笑了笑说:“提起这支钢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朋友的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就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生产的这支笔。”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引入课题,板题、读题、解题。

    二、检查预习。

    (一)小老师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2、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并画下来。

    3、指名朗读带生字的句子。

    (二)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并做到“四不”。

    (三)评议,相机正音。

    (四)同桌相互检测读文情况,相互正音。

    三、感知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

    3、用上生字卡中的部分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1、师指导写“矮”字。

    2、学生练写。

    五、作业。

    1、练习写好其他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阅读类似的故事。

    篇五:《晏子使楚》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说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辞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叶徒相似:只

    (三)一字多义(之、为)

    1、之

    (1)代词,它 楚王闻之:代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婴闻之:代指下文“南橘北枳”这件事

    (2)代词,他 吾欲辱之:代指晏子

    (3)结构助词“的” 齐之习辞者也: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2、为

    wèi(1)介词 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wéi(2)动词 何为者也:做

    缚者曷为者也:做

    (3)表判断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

    3、其

    (1)代词,他 为其来也:代指晏子

    (2)代词,它们的 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四)古今异义(坐、并、其实、所以)

    4、使

    (1)出使 晏子将使楚

    (2)让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今:表示方位的词

    2、其实味不同:

    古:两个词,表示它们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何坐

    古:犯罪

    今:表动作,与“站”相对

    4、寡人反取病焉

    古:辱

    今:疾病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析:……,……者也;……者也;……也;……,……也,都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句

    (1)何以也

    译:用什么办法呢

    析: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代汉语常见语法,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也”。

    (2)何为者也

    译:“为何者也”,做什么的人

    (3)何坐

    译:“坐何”,犯了什么罪

    (4)缚者曷为者也:

    译:“为曷者也”,做什么的人

    3、固定词组

    (1)所以然者何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篇六:晏子使楚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重点]

    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论辩技巧和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分析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2、感悟晏子的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深入学习这篇古文,感悟这篇文章的语言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正式学习之前,让我们来个课前热身,一起把这篇古文通读一遍。(提出一些简单的朗读要求,如读准,大声等等,并进行简短评价)

    二、进入正课

    (师):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上,老师感觉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看大屏幕。(放课件)

    1、口头复述课文,理解文意。

    2、分析晏子的性格。

    3、学习并体会晏子的论辩技巧。

    老师给大家列出了今天我们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一一完成它。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也就是要锻炼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时候了,请大家看大屏幕,(播放图片)现在我需要大家看着这三幅图,用自己的话把整篇文章复述一遍,看谁说得又准又全。(提问,课堂随机)

    (生1):

    (生2):

    (师):(简单评价)从这三幅图中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文章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哪一幅图中?(生齐声回答)对,也就是楚王与晏子的对话那一部分,那么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对话这一部分,一起来感受一下晏子的论辩技巧吧!(放课件,依据提问的内容依次播出)

    (师):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否直接就反驳了楚王的无礼侮辱呢?

    (全班齐答,提示纠正)

    (师):那么晏子是首先说了什么?

    (全班齐答,放课件)

    (师):为什么会导致橘子的不同呢?

    (答:水土异也)

    (师):太对了!聪明的晏子接着这时候才拐到楚王刁难的问题上,分析到所抓的这个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偷盗呢?

    (各抒己见,可提问)

    (师):对了,同样的道理,因为楚国和齐国的水土不同,所以人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事情,这是晏子很巧妙的耍了一个小聪明,把这个难题很好的化解了,从老师给大家列出的这个图表,大家可以看出晏子是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的呢?

    (可首先通过提问温习有关的论证方法,然后再回到上面的问题)

    (明确:类比推理的方法,放课件)

    (师):很好!那么这里老师就纳闷了:为什么晏子要费那么大的周折来论证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反驳呢?

    (提问,给予肯定,尽力提示)

    (师):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楚王与晏子的对话,体会一下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吧!(放课件)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针锋相对的反击: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的结果:圣人非所与熙也。

    楚王的结果:寡人反取病焉。

    (看清问题,给予提示)

    三、表演课本剧,加以深化

    (师):这个问题大家完成得很好,文中的人物形象大家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加深印象,老师有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下,怎么样?

    (异口同声)

    (师):很好!掌声!(对表演作简短的评价)

    四、课堂总结

    (师):那么课文我们也分析了,表演我们也看过了,相信大家对晏子这个主要人物应该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那么我们一起来概括总结一下:晏子是怎样一个人?(放课件)

    明确: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

    (鼓励提问,归纳总结,得出结果)

    (师):好!整节课下来,大家的表现很出色,我们也很顺利的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这里老师再给大家的整节课来个回顾,请看大屏幕。(放课件,简短复述)

    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

    五、布置课后作业。(放课件)

    1、你觉得晏子的辩论有无漏洞?如果是你,会怎样应对楚王?

    备注:如时间允许,可在其中加上一两个小故事加以润色,随机应变。

    故事一: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我却相反!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故事二: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和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故事三: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又爱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云!

    怪不得蛤蟆开始叫了!克雷洛夫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

    篇七:《晏子使楚》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技能目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关键: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越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了很好的的铺垫作用。

    2.填补证书,仔细品味

    (1)创设机会,自由研读

    同学们,晏子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呢!正因为他成功地出使楚国,所以齐国外交部授予他一张荣誉证书。可惜00多年过去了,证书几乎面目全非。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想请大家动动脑子,把证书补充完整。出示荣誉证书:

    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件事,仔细品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琢磨证书该怎么补充比较妥当。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荣誉证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非常熟悉的,又是非常神圣的。创设这样的机会,学生会感到亲切,兴奋,加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所以学习的欲望猛增,“要我学”则补变成“我要学”。

    (2)多种练习,仔细品味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随机出示以下几段话及相关训练:

    a.“这是个狗洞,不是城市。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楚王就是__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狗国

    b.“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举()成()挥()如()摩()接()

    C.“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最下等国

    注:学生做b练习时,可让其找自己最信任的伙伴来演一演。演完后,对其进行采访。

    d.“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强盗国

    小结:楚王自恃国事强盛,几次三番侮辱齐国和晏子。最后还是晏子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聪明善辩心中有国

    [设计意图]

    1.这一环节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比如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后,先指名个别读,接着同桌互读,然后安排比赛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讨论第二件事时,引导学生用读一读、演一演的形式来感悟晏子的超人才干。学生在准备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演完后,对“晏子”和“楚王”进行采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更真切地感受晏子那高尚的人格和绝顶的聪明才智。

    3.教学这三件事,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涨的学习情绪。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请大家看板书,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越来越大,越是这样,他的下场就越惨:楚国成了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楚王也就成了狗王、最下等王、强盗王。这都是晏子聪明善辩,心中有国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来总结课文,使课文内容简洁易记,也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同学们补充的荣誉称号,晏子真是当之无愧呀!

    下课后,我把你们用智慧换来的这些学习成果送给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名字──晏子!

    【设计意图】结课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板书设计(同上)

    【设计意图】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不成,所以用虚线表示。楚王最后对晏子的态度用红粉笔书写,突出楚王前后的思想转变。“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呈上升趋势,明显地揭示出了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是越来越大,那么,他应得的下场也是越来越惨(往下的箭头越来越长),“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用蓝粉笔书写,“聪明善变、心中有国”用红粉笔书写,是为了强调这是晏子三次战胜楚王的“法宝”。

    四、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的开放。本课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引进了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荣誉证书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真正体现了语文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2.主体学习的体现。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感悟多少就感悟到多少,教师并不强调“十个指头一样长”。

    3.创新意识的培养。主体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本节课学生在主体学习的氛围中,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演,思维异常活跃,无形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伙伴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晏子使楚》的教案(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71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