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8篇
  •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9 19:51:23
  • 移动端: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8篇
  •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贴心给您的好友哦。

    篇一:《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

    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

    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

    C、本课生字、生词

    D、悲剧的定义

    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导入

    3、分发问题卡片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

    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

    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学生课中活动

    1、学生互查资料卡片及课文句段评注情况,做简要汇报和评比。

    2、选择问题卡片上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3、推选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并评价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帮助理解悲剧的实质。

    问题一:新王克劳迪斯为什么一定要让哈姆莱特死?

    问题二:新王克劳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让哈姆莱特死?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课中活动

    1、思考提出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2、选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一:从新王克劳迪斯的角度看冲突——悲剧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矛盾无法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总结二:从哈姆莱特的角度看冲突——不断的应对冲突不让死亡的悲剧发生,而悲剧最终发生。

    总结三: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戏剧人物性格。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问题: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例证来说明?可畅所欲言。(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课中活动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师生互动总结:品读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教师课中活动

    1、指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预习时划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点名让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3、让学生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学生课中活动

    1、朗读自己划线的句子,并读出写的评注。

    2、评价同学的朗读,说明理由

    3、齐读指定的句段,鉴赏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戏剧语言应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小练笔、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课后活动

    1、整理学生的问题回馈卡片。

    2、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兴奋点和不尽人意点做教学笔记。

    学生课后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问题:哈姆莱特既知杀父凶手是谁,为什么不去做复仇这件事?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哈姆莱特》的写作意图和艺术价值,写出400字的剧评。

    3、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生问题反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和见解。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课代表统一上交,留在下节课讨论解决。评问题组。

    篇二:高二《哈姆莱特》教案 篇二

    教学重点:

    1、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2、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

    2、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书)

    二、作家作品

    作者: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作品: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哈姆雷特》全文。

    第二课时

    一、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二、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

    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

    三、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板书设计;

    篇三:《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篇三

    一、导入 《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 作者简介和戏剧介绍

    1 、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2、简单介绍课文选段之前的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哈姆莱特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新王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哈姆莱特半路回来。课文情节在此展开。

    三、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1 校正字音

    2 注意生词

    3 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四、通过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戏剧情节梗概。

    1、 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回国后,向好友霍拉旭讲述叔父阴谋害自己及自己脱险经过。新王利用奥菲利亚兄长雷奥提斯丧父失妹之痛,与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哈姆莱特,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哈姆莱特真相,最终哈姆莱特与仇人同归于尽。

    五、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节比剑部分。(戏剧台词体现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并且具有动作性,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重温课文的重头戏——比剑部分,看看台词之后隐藏着什么。 )

    2、分析讨论:通过问题探讨情节发展。

    (1)国王是真心想要使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和解吗?他是真心希望哈姆莱特胜利吗?

    明确:不是。他只是做好表面文章,为达到其借刀杀人目的而隐藏起险恶用心。

    (2)哈姆莱特为什么爽快答应和雷欧提斯比剑?他在比剑之前对雷欧提斯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哈姆莱特因自己误杀其父,而要为自己所为负责,面对自己的命运。加上他对自己的剑术自信,所以爽答应比剑。他对雷欧提斯有着一种歉疚之情。

    (3)雷欧提斯听了哈姆莱特的肺腑之言后,有怎样的想法?

    明确:感情上原谅哈姆莱特,荣誉上必须比剑。

    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决斗的传统,很小的事也会牵涉到荣誉生命的问题,比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位青年把手套甩到伯爵脸上,伯爵就要和他决斗;俄国诗人普希金是和人决斗而死的。这很普遍,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有杀父之仇,决斗更势在必行。

    (4)雷欧提斯在比剑中有怎样的心理活动?造成他怎样的现实行动?

    明确:犹豫不决,矛盾挣扎。感情上和道义上的正直善良使他不忍心下手害哈姆莱特,但他承受着来自国王的压力,又面临捍卫自己荣誉的局面,所以他比剑中显得有些退缩不起劲。

    (5)国王为什么设置了毒剑害哈姆莱特之后还要安排毒酒?

    明确:因为他和哈姆莱特的敌对关系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一定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而他见到雷欧提斯有些不忍动手杀哈姆莱特,为实现自己的险恶目的又设下毒酒。

    (6)王后为什么代哈姆莱特喝下那杯酒?

    可以根据戏剧情节和自己理解有不同的猜测。 王后见到哈姆莱特连胜,替他高兴。 或者王后为缓和哈姆莱特与国王的关系而接下酒杯。 再或者王后有点察觉到酒有问题,代哈姆莱特承受。

    小结: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各个人物的行为一步一步导致了最终的结局。如果不是哈姆莱特觉得愧疚和有自信就不会爽快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剑的事;如果不是雷欧提斯不忍心害哈姆莱特,国王也不会再设毒酒;如果不是王后处于好心喝下毒酒,她也不会死;如果不是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比剑时都中了毒剑,并且雷欧提斯本性善良不惯使用卑鄙手段,他不会在临死之际揭露国王的阴谋,真相便难以大白,哈姆莱特也不会骤起杀仇人。人物的品格、心理、行为环环相扣,共同造成了同归于尽的结局。

    2 回想刚才提到的复仇传统,思考为什么哈姆莱特有绝对理由找国王决斗,他却没有及时去展开行动复仇?联系全文和补充材料,试从哈姆莱特的思想和其复仇对象角度寻找原因。

    他复仇的对象是他的叔叔,他母亲再托付的人,他的继父,丹麦的新国王。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报了杀父之仇,还要拯救丹麦王国。那么他面对国王势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且要树立起正义的榜样,而不能做犯上作乱弑君杀叔的事情。他所求的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

    哈姆雷特认识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他找不到拯救这个王国的好方法。

    从更深层处说,哈姆莱特的作为是他自己的选择。如果哈姆莱特在第一幕里杀死了克劳狄斯的话,那么这个戏剧就结束了,可他若像奥赛罗那么冲动,他就不是哈姆莱特了,他的行为是符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哈姆莱特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自己的思想更制约了他的行动。他在不断的思考中,没能先做好准备,而是相对消极地迎接到来的命运,这就是“延宕”性格的悲剧。

    篇四:高二《哈姆莱特》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

    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

    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

    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

    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

    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

    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及其内涵,进而粗略感知中西方话剧的差异。

    ⑴ 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剧中的诗化语言,谈谈感受。

    ⑵ 教师补充本剧中的经典台词,加深学生感受。

    6、作业:

    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一篇读后感。

    【教后记】

    教这一篇很累,台词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探究和研讨,好在经过我“奋力”的讲解和引导后,部分学生对《哈》剧有了较好的理解,开阔眼界的目的基本达到。

    篇五:2020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设计 篇五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剧情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狡猾的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就派他出使英国,想要英格兰国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奸谋,伪造信函,脱险回国。奥菲莉娅因父亲被杀、情人“变心”而精神恍忽,落水而亡。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奸王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通过比剑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选文是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结尾部分。

    三、课文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

    问1:哪位同学给我们用简要的语言复述一下课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讲述偷换密信、死里逃生的过程,并发誓要为父报仇。奥斯里克、贵族先后奉国王之命来传达、询问打赌比剑之事,哈姆莱特欣然答应。克劳狄斯设下圈套,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王后喝毒酒而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穿阴谋,哈姆莱特拼尽最后力气用毒剑刺伤奸王,并逼他喝下毒酒。哈姆莱特死前要霍拉旭传述自己的故事。内容要点可概括为:(1)两人密谈——讲述逃生经过,发誓为父报仇;(2)受命比剑——两人传旨比剑,王子欣然应允;(3)比剑复仇——双双中剑受伤,王后饮鸩而死,奸王被杀身亡。

    学生细读第一部分。

    问2:王子察觉奸谋后是如何做的?对于国王、雷欧提斯,他决定做些什么?你从中可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王子察觉奸谋后,在感慨国王阴险歹毒、自己危机四伏的同时,头脑中迅速设计了应对的策略——伪造文书,借英王之手除掉两个传书来使。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善谋。哈姆莱特发誓要剪除杀父、霸母、篡位、害己的奸王,不让他继续为非作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哈姆莱特为自己在怨愤的雷欧提斯面前情绪失控感到后悔,对于雷欧提斯惨痛的遭遇深表理解,并且想要去取得他的好感和谅解。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真诚善良。

    学生细读第二部分。

    问3:面对奥斯里克,哈姆莱特说话的态度怎样?贵族询问比剑,哈姆莱特是如何回答的?这些内容显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奥斯里克讲究繁文缛节,说话文绉绉,对上阿谀谄媚,哈姆莱特很讨厌、鄙视他,故意地进行有力的嘲讽,比如:说奥斯里克是“水苍蝇”“畜生的主子”,“拥有大批粪土”;时而说天热,时而说天冷,弄得奥斯里克狼狈不堪。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正直率真。贵族来询问是否想好决定比剑,哈姆莱特认为自己定然不会失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国王的奸谋就欣然应允,并且对不好的预兆,即使是死亡,他也愿意去面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乐天知命)。

    学生细读第三部分。

    问4:比剑前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表明哈姆莱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语气诚恳,满怀愧疚,希求宽恕,显示了他的诚恳坦率。

    问5:两人的剑术谁更高超?

    篇六:《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篇六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_。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07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_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篇七: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哈姆雷特》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人物的方法;

    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

    篇八:2020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

    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

    1、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剧情(PPT)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3、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展示PPT)

    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①、剧中人物 (PPT)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②、讨论人物关系(PPT)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71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第二节欧姆定律优秀教案【优秀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