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4篇
  •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4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10 08:43:19
  • 移动端:《白杨》教学设计精选4篇
  •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贴心为您整理了4篇《白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篇一:《白杨》教学设计 篇一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 师引读:没有——————没有———————没有——————。天和地的界限——————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篇二:《白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篇三:《白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篇四:《白杨》教学设计 篇四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⑵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3、疑点:

    ⑴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⑵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4、解决办法:

    ⑴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⑵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73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一年级安全教育教案优秀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