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
  •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10 08:43:26
  • 移动端: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
  •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贴心为您带来了8篇三年级科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贴心将不胜荣幸。

    篇一: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

    授课时间:xxxx,累计xx,xx课时

    我们的“过山车”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能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泡沫保温管)、小球、细绳、软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过山车视频、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7各种过山车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游乐设施吗?(预设:它们是过山车。)

    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预设:轨道、支架和车。)它的轨道有什么特点?(预设:有些地方是直线,有些地方是曲线;有些地方高,有些地方低。)

    3.追问:(教学提示:播放游乐场里过山车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过山车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呢?(预设:有时在爬升,有时在滑落;有时做直线运动,有时做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地方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地方下滑得慢;……)

    4.揭题:过山车看起来可真有趣。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板书:我们的“过山车”)

    【设计意图】由于3年级的学生缺乏乘坐过山车的经历,因此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设计“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过渡:我们知道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成,现在,我们先来尝试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2.演示:出示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的材料,简单介绍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方法。

    3.活动:将相关材料分发给小组,指导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一条曲线轨道。确认各小组均完成建造以后,收回材料。(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不能太长,使学生对材料及其拼接方式有直观感受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让学生熟悉材料的特性,为后续的设计环节服务。

    探索二: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1.过渡:熟悉了我们将使用的建造材料,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设计。让我们看看设计要求。(教学提示:出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2.布置任务:要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请大家在组内进行研讨。

    3.过渡:现在各小组组内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接下来,大家去动手实践吧!

    【设计意图】明确设计要求,再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设计方案,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设计活动中来。

    小实践

    1.设计:出示“过山车”设计图绘制要求和轨道设计图范例,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先独自完成设计,再组内交流,确定其中一份作为小组拼搭“过山车”的设计图,并对其进行优化。

    2.制作:分发制作材料,提示学生根据设计图从低到高拼搭。如果拼搭和设计有一定的出入,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设计。完成制作的小组,分发小球进行测试并指导调整。

    3.评价: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指导学生先完成对“过山车”的组内自评,再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互评。(教学提示:提示学生,测量轨道长度时可以用软尺直接测量;如果曲线轨道较多,不方便直接用软尺测量,也可以先用细绳量出轨道长度,再用软尺测量这段细绳的长度。)

    4.布置任务:大家已经完成了“过山车”的轨道制作,请将“过山车”轨道放置在桌子中央,并将多余的材料整理好后交还至材料箱。(教学提示:若第7、8两课不安排连上,则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过山车”轨道贴上标签并放置在指定位置,确保轨道不被损坏,可供下节课使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设计、制作和评价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优化,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拼搭和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先通过观察过山车图片和视频聚焦过山车的运动,然后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设计要求,最后设计、制作和评价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还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完成了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了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同时,学生的交流和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并体会到“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14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工具不能测量轨道长度的是( )。

    2.我们在设计“过山车”模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轨道的坡度不能发生变化

    B.既要有直线轨道也要有曲线轨道

    C.“过山车”可以发生脱轨现象,因为这样更加刺激

    3.设计“过山车”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

    ①底座的牢固程度

    ②过山车是否美观

    ③过山车是否安全

    ④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三、1.C

    2.B

    3.C

    篇二: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二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的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教学论文 )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篇三: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三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篇四: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篇五: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通过生动的教学,教育小学生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勤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乐于发现周围的自然科学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内容:

    全堂课主要通过介绍三个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生进行科学讨论与交流,了解三个自然科学的原理,灵活的运用于生活,首先介绍台风的形成与影响,结合实际生活再了解生活中台风的危害和如何防御。第二个是关于猫能否分辨颜色的讨论,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猫分辨颜色情况。最后一个是关于气压的科学知识,通过将满杯水盖上纸倒置,观察水是否会溢出,了解日常的物理知识。整节课通过连接的三个小的科学常识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位同学关于台风知识的介绍: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台风的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

    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提示一 千万别下海游泳

    台风来时海滩助潮涌,大浪极其凶猛,在海滩游泳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千万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请尽可能远离建筑工地

    居民经过建筑工地时最好稍微保持点距离,因为有的工地围墙经过雨水渗透,可能会松动;还有一些围栏,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楼上没有及时收集的材料,譬如钢管、榔头等,说不定会被风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为如果风大,塔吊臂有可能会折断。还有些地方正在进行建筑立面整治,人们在经过脚手架时,最好绕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三 一定要出行建议乘坐火车

    在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台风影响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议不要自己开车,可以选择坐火车。

    提示四 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请检查家中门窗阳台

    台风来临前应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切勿随意外出,家长关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户应把门窗捆紧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确保安全。市民出行时请注意远离迎风门窗,不要在大树下躲雨或停留。

    第二个同学关于猫分辨颜色的科学问题。

    首先先问一些问题,猫能分辨颜色吗?有谁知道?有谁家养猫?喜欢猫吗?

    其次进行教学,先公布答案,即猫不能分辨颜色,猫眼里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不止是猫,所有的夜间哺乳动物都是这样的。那么猫白天干什么呢?它和猫头鹰一样睡觉咯,它做着它灰色的梦,梦里都是灰色的老鼠。所以才能在夜间抓到老鼠。还有,能分辨颜色的动物只有人,猿,猩猩,其他的只能分辨几种颜色,甚至什么都不能分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第三个同学关于压力问题。

    首先进行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满杯水倒置而不会溢出?当然没有盖子,水也是液态的。 其次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再结合实验让同学们体会。

    课程结束,进行总结。

    篇六: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六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一是从收获种子的数目,

    二是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在这两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渗透科学讲究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的意思,学生学习到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并培养学生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个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们播种了一粒,却收获了许多种子,

    二是指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相关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二、教学背景: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些种子,更为难得的我们学生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学生对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认识。本课就是引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种丰收的喜悦,用事实来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2、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4、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词汇:种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变化。器官。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方法:用数学研究科学问题。整理发现。陈述观点n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得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4、核心价值观:生命的神奇。资源共享。用证据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说明与提醒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带有格子的统计图白纸。

    个人观察日记或记录教学流程谈话引入→正确估算收获种子数→整理。获得植物生长变化→总结

    一、谈话引入: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二、我们种子的收获:

    1、当初的一粒种子,现在的硕果累累,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一株凤仙花大约能收获多少种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来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难?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1)将所有的果实剥开,将种子的数量一粒一粒地数。

    (2)可以随机取几颗果实,然后计算出每颗果实里的种子数量,然后计算出大约多少粒种子。

    (3)如果有些种子 bb.net不是很饱满,可能不能种植,能计算数量吗?

    (4)有些个别的果实还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计算果实颗数?

    (5)……

    4、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各小组分别估算出一株凤仙花大约有多少种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们收获的种子果实数平均每颗果实里种子数我们一共收获的种子我现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的整理:

    发现:我们经过种植。观察。记录,不仅仅是收获了许多凤仙花的种子,更为可贵的是获得了一份凤仙花生长的日记,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大家根据我们第5课的统计图,将各个阶段观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圆点标出,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完成以后自己观察讨论,通过这个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折线统计图的空表,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完成统计图)分小组制作,讨论。反馈交流:其中一段时间植株的增高比较快,生长旺盛。这个阶段我们称它为:(板书)营养生长旺盛期。

    除此以外还有(板书):种子萌发。幼苗期。开花结果期。请大家根据原有的观察记录,整理出凤仙花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和植株的变化。分小组讨论,完成凤仙花每个阶段出现的新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你能将它填入相应的空格里面吗?播种发芽长出花蕾种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种子萌芽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各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都陆续出现了各种新的器官,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植物种植过程需要哪些条必要的条件来帮助生长。

    四、总结

    请课后阅读教科书中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n板书设计我们的大丰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课外活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整个单元的观察记录,分小组对自己进行评价。生成预见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使学生能过通过征集、分析信息资料,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水平课堂评估能否对凤仙花种子数量进行正确估算。通过对生长过程记录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篇七: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七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篇八: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八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73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19基层党员民主评议自我评价5篇范文自我鉴定优秀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