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数学科学家高斯的故事|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优秀6篇】
  • 数学科学家高斯的故事|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优秀6篇】

    数学家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士,专注于研究数论算法、数学建模、理论物理、几何算法、代数变换技巧等。贴心为您带来了6篇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 篇一

    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1:高斯

    高斯上小学时,就对数学很感兴趣。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先生有点不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扳着面孔对同学们说:“今天的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说着,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

    1+2+3+……+100=?

    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了起来。白尔脱则坐在一边,看起小说来。谁知,他刚刚看完一页,小高斯就举手报告老师说:

    “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尔脱没好气地挥挥手,“你算得这么快准会算错,再算算吧!”

    “不会错。我检查过,还验算了一遍。”高斯理直气壮地说。“白尔脱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是“5050”,显然一点没错。

    “你是怎么算的?”白尔脱不无惊奇地问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应该是:50×101=5050。”

    “真妙呀!”白尔脱兴奋地拍一下桌子,接着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真没想到,你们当中竟会出现数学神童!”

    自此以后,白尔脱先生完全改变了对农村孩子的看法,尤其对高斯更是喜欢。后来,在白尔脱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高斯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造诣也越来越深。在他17岁的时候,他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2: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3:阿基米德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名人爱迪生的故事50个字 篇二

    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不耻下问的习惯被人们认为他是低能儿,而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在我为大家讲一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趣事!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爱迪生面对失败,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爱迪生,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此时,夜幕正在降临,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

    虽然这样,爱迪生并没有满足,他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

    有一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千篇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 https:/// 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是这种灯泡。 在爱迪生发明创造的过程当中,爱迪生常对助手说:“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正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便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通过这件小事,我们不仅看到了爱迪生的睿智,更多的是看到了爱迪生惜时间如生命思想,这也是为什么爱迪生能够吧所有精力集中在试验上的原因之一吧!

    爱迪生在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的新型发明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的人生道理。

    众所周知,爱迪生未成名之前的生活并不富裕。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资料共享平台

    《名人爱迪生的故事50个字》()。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表面上的光鲜靓丽永远比不上踏踏实实的做好手上的事情。爱迪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不是因为他的着装华丽,而是因为他的成就卓越。电灯的发明知识他众多发明中的一点,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

    名人爱迪生的故事50个字 篇三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 篇四

    Top1:伽利略质疑权威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Top2:小欧拉怀疑上帝

    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孩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独裁的,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Top 3:小欧拉机智改羊圈

    小欧拉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Top 4:8岁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Top 5: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华罗庚的故事1700字 篇五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

    资料共享平台

    《华罗庚的故事50字》()。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名人爱迪生的故事50个字 篇六

    美国大工业城市底特律,距离休伦镇70多公里。爱迪生12岁时,由美国中部延伸过来的铁路穿过休伦镇,通到了底特律。

    一天,爱迪生听说从休伦到底特律的列车需要一个男孩在火车上当报童,兼卖水果和食品。爱迪生觉得,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晚上,爱迪生对南希说:“妈妈,我想到火车上卖报。”

    “你说什么?”妈妈十分诧异。

    “我想独立生活,自己赚钱后,买实验材料,搞发明。”

    “这不行,”妈妈摇着头,“等你再长大点儿,我会答应的。”

    “妈妈,我已经不小了,都12岁了,您很早就说过,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非常可贵,我想就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

    妈妈沉默了许久,才抬起头,说道:“你真的想好了吗?”

    爱迪生说:“想好了。妈妈,我如果是一麻袋小麦,这袋小麦已经有80磅重啦!”

    妈妈点头说:“既然如此,就试一试吧。祝你成功。”

    第二天早晨,爱迪生如愿以偿,顺利地拿到了铁路公司的工作许可证。从此,爱迪生每天早晨7点钟上火车,10点钟火车到达底特律后,就到报社去购买报纸,在火车返回休伦的途中,将报纸卖完。如果没卖完,就到休伦镇再接着卖。这样,加上他去底特律时卖水果、食品赚的钱,除了买书和实验材料外,还可补贴家里的部分开支。

    虽然是个报童,爱迪生却一点儿也没有忘记当发明家的理想。每当看见新鲜的东西,他总要反复观察、琢磨,直到搞清楚为止。

    一天,爱迪生在底特律的一家杂货店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台印刷机。他马上被印刷机吸引住了。由于每天都要到报社,他对报纸的采编、印刷等工序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他脑子里。

    爱迪生向店主说:“大叔,请您把这台印刷机卖给我吧!”

    “你买印刷机干什么?”

    是呀,买来干啥呢?真要自己办报吗?《底特律时报》的记者、编辑、工人共有一百多人,而一个人办报纸,就算一周出一期,能行吗?

    那天夜里,爱迪生想了很久。

    最终,他买下了那台印刷机。

    爱迪生为自己要办的报纸确定了方向:采编铁路沿线工作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所发生的事情。他把各地所发生的事情收集起来,每周一期,还给报纸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先锋周报》。《先锋周报》的报头下面,正规地印着:主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报纸篇幅虽小,内容却很丰富,很受读者欢迎。爱迪生每份报纸卖8美分,每期大约卖出四百多份。

    一天,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的工程师在火车上买了一份《先锋周报》后,便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当他看到报童从车厢前部折返路过时,便问道:“《先锋周报》的主编爱迪生是怎样一个人?”报童答道:“我就是。”工程师简直不敢相信:“就是你?如果真是你,总编还要出来卖报?”爱迪生笑道:“实际上,从采编到排版,从校对到印刷,都是我一个人。”工程师惊讶不已:“如果真是这样……实在不可思议!一个人承担一种报纸的全部工作,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你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先锋啊!”说完,工程师向爱迪生订了1000份《先锋周报》。

    不久,世界第一流的《伦敦泰晤士报》登出了介绍和赞美《先锋周报》的文章。爱迪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大西洋彼岸。


    数学科学家高斯的故事|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74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优秀春节作文300字四年级|优秀春节作文300字(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