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_《有的人》教学设计【优...
  •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_《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9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讲解式。

    五、教学课件准备:

    鲁迅像。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诗歌,《死》中的片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鲁迅的像

    1、提问回顾

    《一面》中作者是怎么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图像,对照图片看看作者的描写和实际相符合吗?你看了这些像以后有什么感受呢?能给大家谈谈吗?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精神。我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想,同学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对鲁迅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3、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想,进一步讲解相关的内容。

    5、鲁迅对生死的态度学生看鲁迅《死》一文中的相关文字。结合其遗嘱回答。

    6、鲁迅对自己看得很轻,但是别人呢?别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7、指名读名人评价鲁迅的文字。

    8、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之以民族魂的称号。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读诗,把握主要内容。

    3、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学习探究,领会内涵

    既然文章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现鲁迅的字样了没有,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纪念鲁迅的,对鲁迅作者是怎么评价的?从哪一节可以看出?

    生活死的意义。

    生和死的意义不同,作者是怎么写的。死了还活着,活着却死了,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我们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谈谈吗?

    活着却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来看看。

    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

    四.深化认识,拓展教学空间

    师生一起学习,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觉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文章说。

    2、“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教师课堂拓展韩愈文章写得好,当时许多大户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请韩愈写祭文,想借助韩愈的文章来留名后世,但是,他们终究没有能够。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看到这两句,你想到了那首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的生命力顽强。其实,这儿有更深层的意义。只有那些像草一样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顽强的生命力。鲁迅先生始终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诗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这个意思。从全诗来看,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们始终都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总结归纳

    本文运用对比的的手法,通过生与死两种不同的意义,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说到人的生死时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完以后,我们要认真思考。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搜集更多相关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节)                      (第2、3、4节)                        (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                             (对比)                                       (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   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三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x血腥x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四

    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根据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不是一节节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的写作特点:一是对比(学生容易说出来),二是诗的2与5小节、3与6小节、4与7小节是相对应的。预设时我也想到了过学生对第二个特点可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一环节设计了两种方案。

    在教学中,对第二个特点学生确实答不上来,我准备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我说:“现在找不出来没关系,学完诗后你会知道的。”这句话一出口,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回答,他居然说对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高兴的不是我可以用原来的方案上课,而是对这位学生能在我已经准备继续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位学生不是优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虽然最后我还是用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先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备课背两头。

    《有的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问;

    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

    [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七

    孙国梅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深情谈话导入)1936年10乐19日,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民主战士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怎么能忘记他!许多作家、诗人、进步青年纷纷拿起自己的笔,写下了许许多多纪念他的文章。事隔XX年的1949年,诗人臧克家来到北京,参加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活动,并瞻仰了鲁迅故居。睹物思人,诗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写下了一首诗——《有的人》(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

    1、首先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争取读流畅。(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全班一起朗读一遍。

    3、指导朗读:诗歌的朗读和一般的文章的朗读不一样,不仅要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请大家听我读一遍,静静地感受感受。(师范读一遍。)

    4、现在请大家再一起读一遍,争取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一点诗的味道。(学生一起朗读一遍。)

    (三)学习诗歌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默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在旁边做做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联想到的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可以是联想到的自己读过的其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受到的诗人写作的艺术手法,还可以是诗的内涵。(学生默读诗歌,做批注。)

    2、研读第一节

    (1)(课件出示)请大家一起把这一节朗读一遍。

    (2)对这一节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学生谈体会,教师适当点拨。)

    (3)这一节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含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板书:虽死犹生)

    (4)有的人活着,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生命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大家一起把这一节再朗读一遍,读出两个“活”和两个“死”的不同含义。(学生一起朗读一遍。)

    3、研读后六节

    (1)第一节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两种对立的人为代表,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请大家看看后面的六节,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样的手法?(指名汇报。)

    (2)再读读后面的六节,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体会:a这六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一部分是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b第二节和第五节相对应,第三节和第六节相对应,第四节和第七节相对应。

    (3)诗的副标题是(板书:纪念鲁迅有感),既然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写鲁迅的?(指名回答。)

    引导:读着这些句子,你的眼前是不是浮现出来一些画面?什么画面?(鲁迅先生半跪着身子为车夫清洗伤口,鲁迅先生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鲁迅先生送书给阿累。)

    (4)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课文只是在赞扬鲁迅先生吗?(是在赞扬鲁迅先生那样的人。)

    (5)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诗人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6)是啊,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仅仅是赞扬鲁迅先生,而是赞扬鲁迅先生那样的人,而且批判了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反动派。请大家试着动笔,把这些人具体化,把“有的人”替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幻灯出示: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或;         的人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7)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相反的这样两种人,人民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自由朗读第五到第七节,说说自己的体会。

    (8)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读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大家读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想想,读赞扬鲁迅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批判反动派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对读。)

    (9)全班同学分组对读。

    4、现在我们把第一节放进来一起朗读,老师读第一节,你们还像刚才这样读第二到第七节。(师生对读。)

    (四)总结诗歌

    1、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俯下身子来给人民做牛马,他的一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所以人民永远记住他!

    2、毛主席曾经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出示幻灯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毛主席一连用了五个“最”来赞美鲁迅,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其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更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是一位热心的导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英雄、长者和导师吧!(出示幻灯片:他的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幻灯出示:鲁迅像)

    (五)布置作业

    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段感言,可以是一首小诗,不妨用《做人就做这样的人》为题。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_《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78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开班仪式开场白]开班仪式发言稿(最新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