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期末考试题|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期末考试题|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优秀6篇)

    进入中学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重点]

    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发展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认真选择能够体现“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方法。

    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及时评价,反馈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

    应控制数量,控制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务必使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到充分地落实。

    初中化学教师教案模板二

    教学内容:

    1、知道化学的定义。

    2、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再又对化学发展的历史给予了讲解,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时期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每个时期的贡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化学研究的方向。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重要信心。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讨论法练习提高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心,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认真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欣赏。

    2、给学生提问:a、什么是化学?b、你对化学是怎样看待的?

    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基础知识及考点内容,上课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准备好;上课铃声响后开始读基础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须交。

    3、完成几个兴趣实验:a、魔棒点灯实验。b、变色实验: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c、镁带燃烧。观察现象。

    二、化学:

    (一)、化学的用处:

    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

    2、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如: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材料;新型农业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等。

    如:食盐,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消毒液,输液药水等等。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成

    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结构

    三、化学发展史: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探究阶段,制得实用产品。特别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我国古代化学的贡献:

    公元前1700年的商代:青铜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炼钢

    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化学成绩:火药和造纸

    烧瓷器

    2、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的微观阶段。

    原子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重组

    物质的微观构成

    分子可破裂,变为原子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他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本质。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有100多种。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排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主要任务是合成大量的新分子,解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作者合成了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了生命的奥秘。

    1993年,中国科学院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硅原子写出“中国“字样。

    四、教材知识:

    1、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铜的性质。

    2、隔水透气的高分子材料:鸟在水中游。

    3、破冰斧柄:强度高

    4、直径6毫米的尼龙。

    5、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

    初中化学教案 篇二

    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案-绪言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01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02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02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 篇四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 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包括我们的学习用品、衣着穿戴,哪些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 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 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 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 5、水结冰 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 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 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 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 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 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 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 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 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 、 、 、 、 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 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 、 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 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 或 。

    化学造福着人类,然而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社会倡导绿色化学。阅读课本“多识一点”后总结什么是绿色化学?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 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 变化和 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沙尘暴 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 D.汽油挥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

    A.陶瓷地板 B.铝合金门窗 C.玻璃 D.木质桌椅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建筑房屋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 D.烧制瓷器

    6、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 ,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 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融化,这是 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 变化。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 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 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 (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 和一个 构成的。

    2、 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 构成的,氧气是由 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 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 构成的。

    3、 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 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 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 、 及其 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无限次的分下去,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 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 等。

    3、分子都是由 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下列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 O2)变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8、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

    A.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B.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

    C.提炼石油,生产各种燃料

    D.利用指南针航海

    9、“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泰安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绿色销毁。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A.泼上汽油焚烧 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 D.碾碎后回收再利用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注意: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期末考试题|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83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22年党员自学笔记|党员学习笔记怎么写(优秀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