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重力》教...
  •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贴心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重力》教案 篇一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重力》教案 篇三

    【课 题】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教材

    【授课教师】徐泽心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 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 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 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新课引入重力定义,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发展空间,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2

    3

    4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课堂小结 篇四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重力》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教案 篇六

    设计思路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

    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

    第四节重力势能

    (一)引入新课

    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问题2:怎么样认识重力势能呢?

    演示:粉笔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粉笔上升和下降过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功与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要做功。我们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重力做功的研究。

    (二)进行新课

    本节课就从重力做功的研究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1、重力做功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过程甲、乙结果为:Wmg=mgh=mgh1-mgh2

    过程丙: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情况,学生会感到困难。在分析过程中要体现出极限思想,主要强调的是科学方法。思路为: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进行分析计算。

    (1)物体沿曲线运动,就已有的知识,重力做功能求出吗?(不能)怎么办?

    (2)想一想我们能够解决的是什么样的情况?(物体沿直线运动过程重力做功,可以根据过程甲乙的计算结果进行计算。)

    (3)回忆前面学习过的方法,可不可以变曲为直呢,怎么变?(将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4)怎么样来进一步计算重力的做功?(W=W1+ W2+ W3+…)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分别求出物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先猜想以下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依据,

    A A A h A3 A1 A2 h1 B丙

    △h1 △h2 △h3 h h1 h2 B甲

    B乙

    h2还是一种感觉?然后再进行计算,自己检验你的猜想。结果:Wmg=mgh=mgh1-mgh2

    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应该与那些量有关?如果轻重不同的石头从同一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怎样?同一块石头从不同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又如何?分析出重力势能应该与重力、高度有关。

    分析表达式:Wmg=mgh=mgh1-mgh2重力做功的大小等于物重跟起点高度的乘积mgh1与终点的mgh2两者之差,观察重力mg与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看出,

    (1)与重力做功密切相关;

    (2)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和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为标量。

    (4)单位:1J=1kg·m/s·m=1Nm

    2

    1 h

    h1 2 h2举例计算如图小球在1和2位置的重力势能。(m=10kg,h1=3m,h2=1m)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问题1:定性分析上图中小球从1→2和从2→1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重力势能变化情况?

    问题2:定量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结合上面的具体数值,计算重力势能的变化值,和重力做功的数值,首先建立一个数量上的概念。

    分析:Wmg= mgh1-mgh2式中:Wmg为重力做功;EP1=mgh1为初位置的重力势能;EP2=mgh2为末位置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变化表示为:△EP= EP2- EP1则:Wmg= —(EP2—EP1)= —△EP

    问题3: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到底端,计算重力做功。

    《重力》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g

    =4000千克x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教学难点 篇八

    重力的方向

    《重力》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有关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95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个人_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优秀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