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学会看病》教案|《学会看病》教学反思【5篇】
  • 《学会看病》教案|《学会看病》教学反思【5篇】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一

    《学会看病》是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孩子们在谈学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琦谈到他很敬佩文中那个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连我一个人到学校,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杨振宁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远不如外国孩子。刘洋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真了不起。秦晓雯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那个小男孩学习。从他们的发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多么渴望有锻炼的机会啊!可现实中他们的愿望却很难实现,因为家长们肯定很担心这,担心那,害怕他们会出意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深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不会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我多么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也能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早早的学会自立自强。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二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90课时培训时,正好有老师上这一课,所以回来我稍作修改就把它搬到了课堂上。

    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进行体会。通过分析,理解了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从下决心到担心、自责到最后的释然。整个过程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父母之爱,懂得父母之爱,这对现在的独生子更具现实意义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我抓住这篇课文中大量描写母亲心里活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心里活动的句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出母亲在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病的那段时间中的后悔和担心,从而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母亲深深的爱子深情。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细节不够细,体会的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学会看病》教案 篇三

    学情分析

    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正面引导学生的亲情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儿子写的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深深的爱。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 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

    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学生自主学习。

    (三) 回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词语:根据学生提出的不懂词语,同学互相帮助理解,教师给于指导。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一)出示自学提示。

    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母亲情感有什么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四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本文,我让学生仔细读课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之后我设计了一组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此刻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角转换,入情入境。

    在让学生解第一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但是你的妈妈让你一个去医院看病,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说:“妈妈,你真狠心,我生病了还让我一个人去医院!”有的说:“妈妈必须是不爱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学生很快进入主角,并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为学生带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带给用心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小组活动,体现自主性。

    小组活动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述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任务布置后,小组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以本组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的小组学生快速默读,有的小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根据文中对话多的特点分主角朗读……,有的小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2、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文中母亲说:“我想我必须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我问:“你认为文中的母亲狠心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同的观点:狠心和不狠心。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教室分块坐好,然后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资料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最后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这样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同时,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能够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五

    新进教师第一学期与要上一堂汇报课,九月份刚开学,我就接到了这一通知,时间是十二月份。

    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应该上哪篇课文呢?我粗粗浏览了一下语文课本,最后锁定在《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我认为,看病是孩子生活中都有的经历,上起来可能比较好把握。于是我就开始了备课之路。

    《学会看病》这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感受“父母之爱”。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挺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专家早就告诉我们,略读课文的指导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根据这一原则,我备课时把课文分成两块,一块是让学生体会母亲的狠心,一块是体会母亲的心里变化,应该说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于是我就开始了第一次磨课。

    在五(2)班上完了,自己感觉整个流程还算顺畅,但细节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年级组老师给我对大的忠告就是:自己说的太多,评价语太单调,不够自然。

    我知道这是我上课最大的问题。怎么办?我就向年级组的每位老师请教,该如何克服这一难题。在年级组和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进行了多次修改,多次磨颗,每一次上课,每一次评课,都让我收益匪浅,我作了如下反思:

    第一次试教,我有了以下反思:

    一、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太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抓心理描写,感悟母亲的心理矛盾这一环节抓的点太多,对于略读课文来说,抓得过细,且教学过程中主次不明显,有点面面俱到,设计上与精读课文区别不大。

    二、听课教师的感觉是教学环节很多,教师牵得很辛苦,学生跟得很辛苦。但母亲的心理矛盾仍未体现出来,且语言训练重点不突出,缺少些语文味。

    三、学生的学习收获是收益不多,只是“就文论文”,语言上提升不快。

    第二次试教,我的反思:

    一、能抓住文章的两大板快:母亲的狠心、母亲的心路历程。但是,在时间分布上过于均匀,没有重点突出母亲心理变化,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内心的那份纠结。另外,在分析母亲心理活动时,教法过于单调,学生没有新鲜感,因此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二、听课教师觉得上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老师的评价过多,老师还是在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只是浮于文章的表面,没有真正走进文本。

    三、学生感受: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母亲的内心想法,也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作者为何能把母亲的心理变化展现地这么好,学生不明白。这就说明老师在教学时对于句子的分析不够到为位。

    经过六次磨课、评课,在最后一次试教后,我对自己、对文章都有了新地认识:


    《学会看病》教案|《学会看病》教学反思【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99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怀念母亲》读书笔记_《怀念母亲》教案优秀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