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优秀...
  •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贴心网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4的减法

    教学目标:在学生理解4的组成及初步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能真确地计算4以内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实物、磁性贴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 口答:

    4 4 4 3 ()

    / / / / /

    3 () 1 () () 2 2 1 1 3

    1+1=() 2+1=() 3+1=() 2+2=()

    2-1=() 3-2=() 3-1=() 1+2=()

    2. 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 ) ( )+( )=( )

    三.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4的加法,我们已经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等于4用加法计算,那么从4里面去掉一个数,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揭示课题:

    四. 新授.

    1. 教学“4-1=3”(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 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 教师拿走一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1”

    (3) 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一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 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1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1只,还剩3只。

    (5) 齐读算式:4-1=3

    2. 教学4-3=1(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教师拿走3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3”

    (3)、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3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3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3只,还剩1只。

    (5)、齐读算式:4-1=3

    3。 教学4-2=2

    请4名优秀生演示4-2的过程:

    (1)、请4名学生排队,师问:“教室里有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后,师板书“4”。

    (2)、走出去2个学生,师问:“出去几个学生”?然后板书“2”

    (3)、师问:“教室里还剩几个学生”?即从4个学生里去掉2,个学生,还剩几个?

    (4)、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2中间添上什么符号?

    (5)、齐读算式:

    4-2=2

    五、 巩固练习

    1、 齐读算式:4-1=3 4-3=1 4-2=2

    2、 请一名学生板演(用磁性贴片:“汽车”演示)

    4-3=1 4-1=3 4-2=2

    3、 请大家齐动手摆一摆。(用学具盒)

    4-3=() 4-1=()

    4-2=()

    4、 想一想。(请学生填空,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1=( ) 4-2=( ) 4-3=( )

    3+1=( ) 2+2=( ) 1+3=( )

    六、 教师小结(略)

    布置作业:一课一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二:《小数加法和减法》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四

    1.前言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平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势必离不开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面临问题

    2.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偏形式化

    伴随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当进行适当的创新。把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然而,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在课堂教学上采取单一的说教模式,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很少。这样偏形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大削弱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相对数学教学自身来讲也是非常不好的。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采用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方便、快捷,所以并没有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对学生进行具体化的明确分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随机的将学生分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分组的形式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这样单一的分组方式没有掌握住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如此将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原因分析

    对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可知: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施行的重要手段,所以,课程改革必须要包含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育教学策略的变革。在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联系的就是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将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内涵贯穿始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环节。从这一方面而言,教师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内容,仅供参考。

    3.1 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依据教学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课程,根据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与数学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可以确立“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情绪和态度”“数学思考”等四维的教育目标。这也显示出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还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维方式与应用技能,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其对数学的了解更加深入,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然而四维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与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并不是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实际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地分解,产生具备一定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3.2 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良好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没有联系学生具体情况,那么即使教师将教学内容准备再好,也只是死的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教师也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会愿意去听课。若是当一个教师一走上讲台时,给学生带来恐惧感,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课堂学习转移到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上,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就挨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也曾讲到,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是根本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需要的。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3.3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兴趣是鼓励人们主动进行某一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加强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动力来源。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创设有趣的相关教学情境,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有以下两个方法。

    3.3.1 以故事为主体来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趣味性强的课外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才能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师在开展分数的教学时,可以试着将学生所熟悉的的东西作为背景,像《喜羊羊与灰太狼》,“某一天,羊村举行会议进行食物分配,有一个苹果,喜羊羊与懒洋洋都想得到那个苹果,怎样分配才能够使他们获得同样多的苹果呢?”学生回答“可以一人一半”,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学生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进而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3.2 创设竞争情境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逐步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竞赛来营造竞争氛围,如算数比赛、知识竞猜等游戏,把新知识贯穿到竞赛游戏中,运用竞赛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若是想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措施。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向着更细、更精、更深的方向发展,在保证学生学习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通过优化设计教学内容、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等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74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小数》教案 篇六

    “认识小数”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小数》教学反思。虽然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一、课前调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数的存在,超市里,商场里,饮料瓶,书,自动笔的铅,身高,体重……等等。因此,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主要是调查超市里的商品价格,并记录下来,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如实调查并认真记录,为课上的知识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导入环节——创设情景引入小数

    如何将学生的调查与课堂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呢?于是,我创设情景,由数引入,回顾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从而激起孩子认识小数的欲望。在进入孩子们爱去的超市,顺利将小数引入课堂。通过这个情景设置,还让学生区分了整数和小数,认识了小数点,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小数,达成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过程——联系实际认识小数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1)先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最多的小数就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三个小数的含义,再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题目,然后说一说自己调查的商品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学生理解的就比较扎实了。在了解了小数的含义之后,我让学生找了找身边还有什么地方出现过小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数无处不在,作用重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兴趣。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却有不断进步的课。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自己的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七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八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熟悉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题目的习惯和探索题目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公道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捉住了学生熟悉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公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公道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

    贯串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假如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往思考你所提出的题目,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题目,由于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题目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看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展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聪明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题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题目,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题目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同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靠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纵性活动,即依靠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以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正确的,由于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温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以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足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公道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往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往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往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往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熟悉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经常会进进误区,由于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爱好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题目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题目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题目,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往解决某一类题目,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题目的本质性的东西。

    小学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

    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

    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x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x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x后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x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x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x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x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07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