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试卷题可打印]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试卷题可打印]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9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第5—6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本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学具:

    1.学生准备直径为4厘米、2厘米、3厘米圆片各一个,线,直尺.

    2.电脑软件及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谁能说说什么是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

    回答:不能.

    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半径或直径)再看电脑演示(半径不同周长不同)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或半径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测量手中圆片的周长(用线或滚动测量),再和直径比一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四、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五、统计测量结果.

    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六、电脑演示

    (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π≈3.14”.

    七、看书后回答问题:

    1.是谁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6位小数?

    2.什么叫圆周率?

    3.知道了圆周率,还需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

    4.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π表示圆周率,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

    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很快说出你手中圆片的周长约是多少?(π取3.14)

    八、出示例1:

    一种矿山用的大卡车车轮直径是1.95米,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多少米?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请同学们想一想: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实际指的是什么?

    解:d=1.95 单位:米

    c=πd

    =3.14×1.95

    =6.123

    ≈6.12(米)

    答: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6.12米.

    九、课堂练习:

    1.投影: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出示“√”,错误的出示“×”)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 ( )

    (2)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越大. ( )

    (3)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9.42厘米. ( )

    3.小明和爷爷分别沿小圆(A→B→C→D→E→A)和大圆两条路线散步.(如图)

    如果速度相同,两人同时出发,谁先回到出发地点?为什么?

    小明的路线长:20×3.14+20×3.14

    =62.8+62.8

    =125.6(米)

    爷爷的路线长:3.14×(20+20)

    =3.14×40

    =125.6(米)

    两条路线一样长,两人应同时回到出发点.

    4.一棵大树(投影)又粗又壮,不用锯倒大树,你能知道大树的直径是多少吗?讨论.

    结论:先测量大树一周的长度,再用周长除以圆周率,就得到了直径.

    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努力研究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圆的周长应当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今后我们在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时一定要积极动手动脑,扎扎实实地学好科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 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 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例如:小丽20xx年月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确1.8元,共101.8元。)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按照以上的利率,如果小丽的100元钱存整取三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1002.70%3=8.10(元)

    (3)三年后取款,小丽能得到8.10元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确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利息税金:8.1020%=1.62元 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5、练习。

    (1)完成二十三的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贝贝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少?然后由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

    教学总结:

    折扣、纳税、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折扣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教学中,我没有剥夺孩子们想说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来说说他们对折扣的理解,并引入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教学中我没有说清楚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因此个别孩子对于七五折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纳税和利率,则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 )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 )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离子/台 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台 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 级 5、1 5、2 5、3 5、4

    男/人 24 30 28 19

    女/人 23 22 22 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 不遗漏

    分析数据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试卷题可打印]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17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防雷安全教育】防雷安全教育教案(优秀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