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胡同文化教案(7篇)
  • 胡同文化教案(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3-13 18:59:26
  • 移动端:胡同文化教案(7篇)
  •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贴心为您带来了7篇胡同文化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胡同文化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前面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气息,领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语言韵味,体味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

    2、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设计:

    1、从题中和文中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2、由“胡同文化”联想到“高楼文化”,作发散思维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胡同图片、背景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新课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同学们,大家对“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从时间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现代有现代文化;从空间地域看,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峡两岸有闽台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楼文化。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课件一)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课件二)就是一篇诠释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写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单元“概括要点”之下,我们将通过它来进行概括要点的学习。同时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气息,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领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课前布置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读出问题来,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集中来展示一下,看看同学们提的是哪些问题。(投影)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概括要点来寻求解决,有的需要细细地品味鉴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不确定因素)

    二、概括要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归纳出概括要点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概括要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三)

    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理清思路)

    寻找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修辞句、情态语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应用:

    本文题为“胡同文化”,那么,题目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内涵?胡同与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题目中传达的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们去概括的内容。

    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从中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确: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

    (1)自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边读边画出要点。(演示课件四)看北京平面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演示课件五)。

    胡同: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取名,多种来源

    数量多

    形成网络

    与四合院一体

    (2)、听配乐朗读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品味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课件六)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确实京味十足。请几位同学范读“虾米皮熬白菜,嘿!”一句,体味句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满足、欣赏,也有几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点。(演示课件七)

    文化:封闭----安土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3)、读课文后三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讨论

    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对北京胡同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认识。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环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响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见,文化的形成与居住环境的联系多么紧。我们要学会像作者汪曾祺这样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们由此再引申开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生活在怎样一种居住环境中,这其中又是怎样一种文化?(老师相机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演示课件八)

    问题:“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演示课件九)

    参考:“大杂院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钥匙放心地放在邻居处,以备家人和至亲的突然到来。至于日常用的油盐酱醋,做饭时没有了,不要紧,直接到邻居家橱柜里去拿。

    社会在进步,住了四十多年大杂院的我,搬进楼房后真不适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当然,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开门时忘记把钥匙取下来,那您可就留神吧,须知现在的兔子也吃窝边草了。”(作家徐城北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笔:(演示课件十)

    学习《胡同文化》的写法,以“××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课外阅读:

    在课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关的素材,和同学说一说,借以印证或补充作者的观点。可在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找。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三

    一、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 让学生通过本篇作品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有其传统的、发展的一面,但也会有改革的、变化的一面。

    二、 教学基本内容

    1、 通过对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体会序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特点,在恰当的表达方式即说明的表达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语言特色,让学生认识语言恰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养学生透过表象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

    1、 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步骤

    重点一: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支撑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文章中筛选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编织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网络。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说明文,但在说明中仍然能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载这种感情的则是那些关键语句和词语。

    关键语句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或抒情为主。

    关键语句的位置一般处于一段的开发或结尾;个别处在文段中间,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论证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筛选也是高考在阅读能力上对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阅读。试题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日常的课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从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对前者,我们要能够从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顺势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筛选能够体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词语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点:

    前五个自然段分别从方方正正的形状、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静、胡同与四合院(规规矩矩)的相关性等方面介绍,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础,如果说胡同文化是上层建筑,那么胡同就是物质基础。

    文章本身在结构上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引导学生体味对胡同和胡同文化认识的辩证关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这方面,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很好的的统一。

    胡同文化的特点:

    总体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然后作者分别从下面几个方面揭示(要求学生摘录现成语句):

    居民安土重迁;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结点在第五自然段,这是由表象到本质认识升华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两者的联结点,联结点也是一个关键语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筛选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对中心的支撑作用。

    对关键词语的说明,可放在语言层面上把握、理解。

    重点二: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总体是平白、朴素、口语色彩浓烈,富于表现力。

    体味本文的语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文体特点决定的语言特点:准确

    文章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说明以准确取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在对胡同命名方式说明的时候,有的充满肯定语气,如“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测,如“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为这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2、 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如“你往南边去一点。”“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语言平白朴素。如“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语言!

    4、 短句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韵味实足。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5、 在平白朴素中融有古典韵味。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在体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语言时,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式,也可以筛选出上面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去把握,但绝不能背离语境,让学生就句论句。

    难点: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这是一篇在行文和内容上都具有辩证色彩的文章,结构上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三个部分自然天成。从内容上说,辩证性更多地表现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学生从语言层面入手,通过体味语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来明确。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说是复杂的。

    1、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这是满含感情,充满留恋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胡同温馨一面的推崇。

    3、“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对北京人“事不关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复杂,让人一时体味不出感情味儿,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你说是一种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点也会给学生以更多思考。

    总之,我们看到,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它们的喜爱、留恋,又有对它们将逝去的豁达,胡同文化的没落,让作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令人心动的一面,也让作者看到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带给旧有事物的冲击。在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传统要受到冲击。

    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没落的认识上,作者表现出了鲜明的辩证思考,同样,在对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态的认识上,作者也含有辩证的认识。比如“安分守己”,这是一种源自于更古老传统的思想意识,它对许多中国人,对作者本人都产生过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达观、安贫乐道与之不无关系。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会带来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羁滞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 小结:

    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胡同,他更从胡同的特点中揣摩出胡同文化的内涵。他推崇胡同和胡同文化,但他更知道,胡同与其它传统事物一样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淡出舞台,这是作者理智、冷静的思考。

    七、 知识卡片

    积累下面词语: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八、 板书设计

    板书一

    胡同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迁

    命名来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闭

    北京胡同胡同大小是文化形态封闭的文化易于满足“忍”

    胡同静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板书二

    胡同文化

    语言特色

    不显喧闹更加安静静的文化

    口语色彩嘿——易于满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于忍耐

    古典色彩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无可奈何

    短句大腌萝卜,就不错——干

    胡同文化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推荐]。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媒体设计]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推荐]》。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胡同文化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教学设想】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设疑讨论】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小结】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设疑讨论】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小结】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层探究】: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教案 篇六

    [知识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灯片11)

    (五)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四、小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六、作业

    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胡同文化教案(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24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_《将相和》教案(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