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三年级下数学优...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三年级下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

    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一起看看三年级下数学优秀教案!欢迎查阅!贴心为您带来了6篇三年级下数学优秀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贴心将不胜荣幸。

    三年级下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200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2004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猜测:1994年、1993年、2005年、200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200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quot;(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200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200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总结评价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习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六)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贴心】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三年级下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30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教案幼儿园】幼儿园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