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课堂实录】《长方体正方...
  •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课堂实录】《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6篇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一起看看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贴心将不胜荣幸。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教学目标: 篇三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9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我有见解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一、回顾圆的知识

    圆:曲线图形

    圆的组成:圆心、半径、直径

    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直径、半径都有无数条。

    圆的特点: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是否掌握圆的特征

    二、回顾圆周长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圆的周长c=πd或c=2πr回忆圆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做自主练习6、8题

    第6题是利用圆的知识解决自然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水波传送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水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第8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不同图形面积公式计算。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公式。关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做自主练习10、11题。

    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11题是实际操作并计算的题目。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体会两圆的半径比,周长比,直径比是相等的。学生口答:要求扩建后圆形花坛的周长与面积,需要先求出扩建后花坛直径。关注测量的方法正确。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课堂实录】《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50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教师任现职以来个人工作总结|教师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优秀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