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教学设计优秀模板]教学设计优秀10篇
  • [教学设计优秀模板]教学设计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4-02 15:21:02
  • 移动端:[教学设计优秀模板]教学设计优秀10篇
  •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贴心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今天我用三年级的教材在四年级上课,是因为我的教学进度比较慢,元通中心小学三年级已经把这篇课文学完了。又因为我们三年级是新教材,识字量较大,而且我认为三年级和四年级都是中年级。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鉴于以上原因我把课文作了如下处理: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二课时学法迁移,自主学习夏、秋、冬,并感知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物产丰富。第三课时加强朗读、背诵和学生自主介绍,并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

    二、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品读感悟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知美丽,我安排了自由读、比读、齐读、表演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结合朗读加强指导,提升朗读水平,增强语感。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训练

    整堂课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听去过小兴安岭的人是怎么介绍的,并反馈获取的信息。欣赏图片后、与文本初次接触后,都让学生谈谈对小兴安岭的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会到小鹿的可爱时,请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

    3、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的最佳教材。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完全言传的。美不是抽象的,美育是感性的,它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出现。如果学生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所以在学生与文本接触前我以四季的图片展现小兴安岭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有所感悟。在讲到春天的美景时,我随机出示小鹿各种各样可爱的形态,为续写作好准备。整体朗读春景前,我播放淙淙的流水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借班上课,对教师驾驭课堂,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绝对是一种考验。我还年轻,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让我更快地成长。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并欣赏黄山松的奇特,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欣赏黄山松的奇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认识黄山奇松的美。

    五、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所以他们无从领略黄山的秀美,当然就更不知道黄山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已初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至于松怎样奇,课前学生头脑中只是有个简单的概况。因此,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看课件演示,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先借助电脑播放vcd,巧妙地把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喜爱;再通过朗读课文,反复细看黄山松的图片、资料,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使黄山奇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喜欢这些奇特的黄山松;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看黄山其他三绝,限于光盘中内存这方面资料不够多,课前我发动学生找来很多关于黄山其他三绝的彩色风景画,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些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安排,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进而激发学生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演示,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1、放vcd 图片,让学生看黄山风光;

    2、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

    (媒体运用策略:这时让学生看黄山风光,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官,让他们直观感受黄山的美: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学生看完后总有很多感想要说。这时让学生谈看完感受显得恰到好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这样,学生又将看到的美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首次互动。)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3、联系上下文“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同桌说后指名说)

    板书:山顶上、陡崖边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2—3人读)。

    过渡:黄山到处都有松树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楼前,我们可以欣赏到三大奇松!你们想欣赏吗?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片(光盘中),练说

    (1)出示迎客松图片

    你看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叫迎客松?(引导学生从松的枝干姿态说起)(指名说说)

    (2)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

    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种说说,再推荐一名同学说。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松。

    3、练读描写松的有关语句,学生自己寻找伙伴练读并互提建议

    (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我这样的教案设计正是遵循新课标的思想。)

    4、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说

    5、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

    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黄山奇松,

    可用上体态语。学生先自己练说后,再选人在小组内练说,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

    谋体运用策略:学生通过反复看课件观察、欣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对黄山松那奇特的姿态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游客向小导游质疑,小导游即兴解答

    7、学生练背,试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评价:这里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说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的舞台。向导游质疑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看vcd松的画面,注意它们的姿态;

    2、老师总结并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板书

    黄山奇松

    山顶上 千姿百态

    陡崖边

    六、拓展

    过渡:奇松是黄山的四松之一,黄山还有“怪石”、“云海”、“温泉”等闻名于世的景点。请欣赏黄山的“怪石”、“云海”(播放vcd)。

    老师边看边解说:

    1、怪石

    (1)猴面石,这儿像猴子的脸部;

    (2)观音石,亭亭玉立,仿佛刚从云中降落下来,要普渡重生了;

    (3)书童背箱,背着一大箱子的书,可能是陪着主人去赶考了;

    ……

    2、云海

    (1)注意它的色彩变化;

    (2)像海,但它比海宁静;

    (3)像雾,它比雾纯洁;

    (4)像雪,它比雪轻盈。

    3、学生选择怪石或云海作描述(课内小练笔)

    4、指名读并评议

    (评价:学生欣赏了黄山的四绝,都发出由衷的赞叹,黄山真美啊,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2017小学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一)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三)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一)提纲式板书。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如: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目《学习——成才的阶梯》板书设计如下:

    学习——成才的阶梯

    一、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二、学习可以增长才干

    三、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结构式板书。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三)图示式板书。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如: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第一目《搭起创新的桥梁》板书设计如下:

    创新=好奇心(兴趣、情趣)+善于观察+想像+求异思维+基础知识+勇于实践

    (四)表格式板书。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五)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二)直观性原则。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三) 实用性原则。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四) 简约性原则。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五) 有效性原则。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六) 生成性原则。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四

    《梦回繁华》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师点拨: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也接触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两文都选择了摹状貌这一方法?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5:浏览全文,在文中勾画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2、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类文。通过抓关键句来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弄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说明方法带来语言的不同风格;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一块仙石迸裂产石猴成王

    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六

    教学要求: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红点闪烁显示小兴安岭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1)默读2~5自然段,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划出有关的词句。

    (2)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

    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

    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

    野花

    学生自由读写野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读出野花的美。

    树木

    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树木长得这么密,怎么样能把它读出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请小老师给他评一评。指名读。

    ②观看展示夏天美景的视频。提问:看了视频,你想什么了?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

    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这个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鹿的句子。

    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②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看着屏幕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配乐读该段。学生齐读,能背的站起来背。

    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

    ①看一看,4、5自然段描写了秋、冬季节的哪些景物;

    ②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用“_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

    ③抓住划“________”的词反复读句子,体会景色的美。

    ④读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要求:有不同意见的,一起讨论,看看哪种意见最好;在自学过程中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请小组内同学帮忙。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择机请喜欢野果、小动物的同学站起来读有关的句子,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总结,深化认识。

    1、学完课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带着赞美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继续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

    分述春夏秋冬

    总结:花园宝库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教学反思:

    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陶冶情趣为主:这篇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所以在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2、以培养能力为主: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虽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给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去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朗读、欣赏,与人合作的多方面的能力。

    3、以发展个性为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赏析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孩子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各显其能,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儿歌,师生共同拍手朗诵:小青蛙,呱呱呱,稻田里把害虫抓,保护庄稼顶呱呱。小朋友,请记好,保护青蛙很重要。

    朗诵完毕,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词:

    2、学生自学:

    ⑴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⑵ 自学检查。

    ⑶ 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⑷ 教师结合课件和学生一起进行生字学习,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蛙”右边是两个土,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会组词。

    ⑸ 师:相信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它们,并呼唤它们的名字和它们打招呼问好吗?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

    四、课后思考

    师:小朋友,你认为天大吗?说说有多大?那么小鸟和青蛙眼里的天有多大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教师给学生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请学生认一认。

    2、自由读生字、词,记忆词语。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师:小朋友,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了课文的主角小鸟和小青蛙,现在,大家再来朗读一遍课文,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图文并茂地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更易更直观地熟知课文。

    课文呈现完之后,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1、第一次对话:

    ⑴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并且加上适当的动作。

    (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地读,以读代讲,并在读中感知。)

    2、第二次对话:

    ⑴ 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 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吗?

    (让孩子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

    ⑶ 实验:用纸裹成呈圆柱形朝上看,发现了什么?

    (用形象直观的摸拟观察代替烦琐的讲解,让孩子们轻而易举的理解了看似很难的问题。)

    ⑷ 读青蛙的话,可以适当加上动作和语言。

    ⑸ 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⑹ 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课堂应是学生的,本环节注重孩子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听、说、读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孩子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的再现了课文。)

    3、第三次对话:

    ⑴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 用“一……就……”说话。

    ⑶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角色表演,情感定位

    1、孩子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表演后孩子评议。

    2、召开新闻发布会,小记者采访跳出井的青蛙,让青蛙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同时采访结束时小记者把自己想说的话对青蛙和孩子们说说。

    (采用儿童喜欢的角色表演和采访的形式,给孩子提供一次语言发展、创造的机会。让孩子改变角色,走进教材,充当其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让认知价值和趣味价值成为“黄金搭档”。)

    四、教师小结

    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4、查查资料或者向些人请教,看看地球、月亮和太阳谁最大。

    【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内容

    认一认1

    二、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汉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字义。

    3、引导学生发现象形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挂图。

    2、学生准备: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认识了不少汉字。今天我想来考考大家,看看谁认的字多。不识字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

    2、出示本课第一部分的8个汉字,指名会读的学生大声读。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也为其他学生指明识字的途径,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

    (二)识字指导

    1、教学“人”字。

    (1)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rén。(可以多请几人。)

    (2)教师板书“人”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其象形之处。(教师提示:这就是一个人直立着,手轻轻举向前方。是侧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观察古、今文字,发现汉字的象形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3)引导观察书上的图:图上画了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理解生字。启发:你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

    (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soft/(老人、军人、人口、人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字不离词,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同时丰富词汇,起到积累语言的作用。]

    2、教学“口”字。

    (1)引导观察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嘴巴和“口”字的相似之处。

    (3)指名读kǒu,要求把三声读到位。

    (4)齐读。

    (5)指导用“口”组词,加深对“口”的理解。(口腔、口是心非、目瞪口呆、口若悬河……)

    3、教学“手”字。

    (1)指导观察图。引导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在挂图边板书“手”的甲骨文,(教师提示: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用最简单的几笔线条就画出了手的样子。)

    (3),引导学生了解“手”字的演变过程,发现“手”字的相形之处。

    (4)指导读shǒu article/,注意翘舌音,把三声读到位。

    (5)指导用“手”组词,加深对“手”的理解。(手指、双手、情同手足、手足情深……)

    4、教学“足”字。

    (1)出示“足”字,请会读的学生领读、齐读,提示学生zú的声母是平舌音。

    (2)引导学生对照图说一说“足”指的是哪个部分。

    (3)指导用“足”组词。(足球、手足、远足、画蛇添足、足不出户……)

    5、教学“舌”、“牙”两个字。

    (教法同上。)

    6、教学“耳”字。

    (1)出示耳朵的图,教师板书“耳”的小篆,引导学生对照图观察,发现“耳”的相形之处。(2)出示“耳”字,指名读,齐读。

    7、教学“目”字。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上是什么。(教师提示:一只眼睛。)引导思考:“眼睛”又可以叫什么。(目。)

    (2)引导观察: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用最简单的线条就记录下了眼睛的样子。板书“目”的古文字。soft/

    (3)教师小结:人类在不断进步,文字越来越统一规范,这就是现在的“目”。

    请学生齐读两遍。

    (三)练习

    1、指导学生对照图,自由读一读相应的汉字。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导游戏:教师出示汉字,学生快速读出字音,并用手指出自己相应的身体部分。

    第二课时

    1、教学“山”字。

    (1)出示几幅“山”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2)引导思考:看了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3)启发: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山的轮廓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优秀的作品。)

    师:(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大部分同学已经画好了,你们看,这些都是同学们画的山,真不错!(出示山的古文字。)我们的祖先,就用这最简单的线条画出了山,这就是古时候的山字。

    师:我们小朋友真不简单,都能和祖先一样创造字了!经过人们不断改进,现在的山字这样写。(出示“山”。)谁来读一读。

    (4)出示“山”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山与古文字相比,在比较中感知古文字与山的样子是多么相似。

    (5)出示“山”字,启发学生发现“山”的象形之处。

    (6)指名读“山”sjbwz/,指导读准翘舌音。

    [引导学生经历了发现的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2、教学“水”字。

    (教法同上。)

    3、课外拓展。

    (1)启发:你能说出有关“山”、“水”的词语吗。

    (2)将学生说的词语归纳、补充,出示以下词语,教师带读。(高山流水、清山绿水、山清水秀、山高水长……)

    4、教学“金”、“木”、“火”、“石”、“田”、“土”。

    (1)出示:金、木、火、石、田、土卡片及图画。

    (2)启发:你能将这些字和图用线连起来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纸上完成。

    (3)启发交流答案,说说这样连线的理由。

    (4)指导读准字音,并随机引导组词,帮助理解字意。

    教后记:

    出示古文字,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它只是起到了桥梁作用,将图与今天的规范汉字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象形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教学设计 篇九

    【授课时间】

    20XX年X月X日。

    【授课地点】

    安达小学。

    【授课班级】

    三年四班。

    【教学手段】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教学准备】

    课下预习,仔细研读,认真排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1)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2)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⑶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⑷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回顾】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与目标的落实,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角色演读,体会感情更是让学生个性体验、理解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可以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某些关键的词语;另外在各小组的排演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评价,对角色表演的切磋,可以使学生人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也可凸现某些表现力强的同学的表演能力。课堂还给学生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忽视巧设疑问,升华感情,老师的巧设悬疑,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并进一步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层次上来,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螺旋向上。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做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穿于教学始终。

    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教学设计优秀模板]教学设计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55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抽屉原理教学反思(最新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