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贴心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一

    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 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出示:被难日 埋头整理 待了一会儿 含糊 着急 新夹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乱蓬蓬 沉着 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

    在狱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场上,他 。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比

    忠于革命 对比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回忆录 尊重事实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二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xx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xx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四

    一、词语解析

    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三、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四、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

    (2)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

    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七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九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明确写作顺序。

    3.品味文本语言,在朗读比较中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父亲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质疑“回忆”

    直接出示课题,根据“回忆”质疑。(谁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理清“回忆”

    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2.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3.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穿插视频:李大钊的生平,

    三、走进“回忆”

    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预设交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

    2.谁来把父亲的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读出来?

    3.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4.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5.这就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过渡: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我哪能离开呢?就是说我不能离开。

    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2.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3.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4.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5.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6.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7.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推荐一位读。

    8.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2.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4.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5.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6.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7.齐读。

    8.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忘我工作

    意志坚决

    被捕时 勇敢坚毅

    视死如归

    被捕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61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唱脸谱原唱完整版_唱脸谱最新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