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贴心为您整理了6篇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如果能帮助到您,贴心将不胜荣幸。

    初一数学教案 篇一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大家记住下一句名言就好:“世界上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李老师语录”,那这个著名的李老师是谁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要太惊讶,想要签名的下课来找我就行。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用发现数学的眼睛来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都有哪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水杯,篮球,冰激凌,金字塔,黑板擦。分别对应圆柱,球,圆锥,棱锥,棱柱。其中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棱柱。

    好了,几何体我们都了解了,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几何体是不是感觉很乱,接下来我们就给几何体分分类:

    一、常见几何体分类

    1、 按照柱、锥、球分类

    圆柱

    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球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锥圆锥

    棱锥

    2、 按照有无顶点分类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3、 按照有无曲面分类

    二、棱柱(直)

    1、 基本概念

    (1)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

    (2) 侧棱:在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2、 特征

    (1)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

    (2) 棱柱的上下底面完全相同且都是多边形。

    (3) 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4)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3、 分类

    按照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类,底面几边形就是几棱柱。

    三、图形的构成元素

    点:线与线橡胶的地方就是点。

    1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就是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

    2、联系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一、正方体的展开图(11种)

    1-4-1型:(6种)

    2-3-1型(3种)

    2-2-2型(1种)

    3-3型(

    1种)

    二、正方体的折叠

    展开图中不出现一字型、田字形、凹字形,2-4型,若有此形状的展开图则折不成正方体。

    三、总结规律:

    一线不过四,

    田凹应弃之;

    相间、Z端是对面,

    间二、拐角邻面知。

    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三、截一个几何体

    一、正方体的截面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可能出现的:锐角三角型、等边、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矩形、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非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

    不可能出现: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正五边形、七边形或更多边形

    二、常见几何体截面

    四、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一、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二、联系

    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三、画法

    一看,二画,三查(尺寸,虚实)

    初一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x=3.5时,求y的值

    (3)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 ,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 小结: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1.37.8 2.1.081

    初一数学教案 篇四

    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 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c.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同号得

    (-)×(+)= 异号得

    (+)×(-)= 异号得

    (-)×(-)=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 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2)×(-3)=6把绝对值相加(-2)+(-3)=-5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2)×3= -6(-2)+3=1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初一数学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1.5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 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 代入方程3x+9=24 ,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 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x2=16x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

    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

    初一数学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63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入党志愿书入党介绍人的介绍意见]10月入党志愿书入党介绍人意见最新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