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观潮》教学设计方...
  •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观潮》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观潮》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观潮》教学设计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1)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1)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2)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思路很清晰,先是写潮来之前江边的景物,由远到近地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然后细致地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潮来时的场景,从声音、气势、形态几个方面,直接描述了大潮的奇特;最后写潮落,依然让人们感觉到大潮的壮观。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文字自然流畅,又形象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用心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把感情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理解”笼罩、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使人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1、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4、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9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理清文脉,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1、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A、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B、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C、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2、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4、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6、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潮来时如临其境有声有色

    作业设计:

    一、用恰当的词语代替下面的句子。

    1、浪潮马上就要来了,顿时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那样。( )

    2、浪潮水势非常大地飞奔而来。( )

    二、照样子写词语。

    1、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

    晴空万里大雨倾盆( )( )

    2、描写海面的四字词语:

    风号浪吼惊涛拍岸( )( )

    三、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按、、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是按的顺序写出了潮来之时的和。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

    观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

    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

    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文章从形、

    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

    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o问题与方法

    1.从“既望”着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潮来时,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教学方法】

    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非常熟悉。你有没有见过海水涨潮?谁来说说你见到过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刚才同学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为知识丰富的小博士,头脑里不仅要装进课本知识,还要让课外知识走进来。

    二、新授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起来读?主动权交给你了。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对读的同学有没有要求?对听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提个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同学喜欢潮来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我们就先来学这一部分。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现在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先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然后读!

    ⑴ 午后一点……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模拟。与响雷的区别。)

    ⑵ 过了一会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我们就读出这种感觉。)

    ⑶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表示潮水越来越-大,读的声音就应越来越-高!)

    ⑷ 再近些,只见……城墙。

    (白浪翻滚,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浪怎么样?大而猛。两丈多高,能有多高?多壮观啊!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啊!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面准备一遍,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你们读的真不错,能让我也试试吗?

    谢谢大家的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模拟动作,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理清写作顺序: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现在,把书反扣上,看看你能不能把屏幕上这五句打乱顺序的话按正确的顺序排好。

    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先看看样子的变化,将它变成画面。刚开始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白浪翻滚,形成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越来越近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千军万马)。

    声音的变化: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

    (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

    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震撼了。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你们的愿望可以实现,一起来观潮。请看大屏幕。

    (故意等一会儿)

    (吊起学生的胃口,同时让他们体会文中描写的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

    (激动、着急、兴奋……)

    (放录象)

    (多媒体效果好,符合情境化教学的要求)

    快看,潮来了!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观潮后的感受。是啊,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天下奇观”什么意思?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中国,你心里怎样?为之骄傲、自豪。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段。

    3、简略分析潮来前、潮退后。

    (内容太多,不能进行这一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介绍的还只是一线潮,其实还有交x潮、回头潮。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下诗文赞颂这神奇壮丽的景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留诗:

    (投影)

    (找一人读,自己练读,齐读。)

    投影: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课上到这儿,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觉得你还想学什么,了解什么?同学们的提的问题真不错,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课后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还有潮来前、潮退后的景象,还可以读读课文。下节课,交流展示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理解潮来时的壮观的景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课堂上,通过模拟声音以及观看录像、各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评课】

    课堂上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齐读等。比如: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一、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二、引读探究,学习新知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读写结合,延伸新知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之五

    作者:澧水道小学 李宝霞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观潮》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 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 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 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 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 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 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 声形线 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 潮来前 (静)(急)

    声巨大 闷雷 鼎沸

    越越 白线 (喜)

    浪罕见 潮来时 长 粗 (动)

    城墙

    战马 (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 潮过后 (静)(赞)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观潮》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74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最新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