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人教版三年...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最新6篇

    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贴心为您带来了6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__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的使用几分之一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__,使他们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感受几分之一的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基本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文学上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那你们最喜欢哪部名著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不过在故事中藏着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教师边讲边出示课件。)

    2.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

    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个?请写下这个数。” 谁来帮他们来分分。生:每人分两个。平均分,就是你们两个人分的要一样多,那用数字几来表示呢?生:2“

    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 生:1个。那用数字 “1”。

    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八戒连忙说:“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3.导入:同学们,用什么办法能表示“半个桃子”这个结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在数学王国里分数是一个大家族,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几分之一 二、探究新知

    (一) 认识1/2(课件一个桃子)

    老师:要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桃子来,动手分一分,怎样把它分给八戒和悟空。小组之间动手分一分和你的组员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讨论)

    生 :平均分。对只有平均分才公平。记住了一定要平均分。

    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呢?生(一半)这一半也就是其中的一份,(教鞭指)这一份是桃子的1/2,这一份也是桃子的1/2,也就是说每一份都是桃子的1/2

    教师小结:课件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3.我们说了半天1/2,那么1/2应该怎样写呢?请看先写中间的一条横线,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它表示平均分,把分的份数2写在横线的下面,把取的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写的时候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板书:1/2)

    那么该怎样读呢?(教师板书:二分之一)

    练习 1

    (1) 实物小练习,分橡皮、尺子、面包(平均分)

    小结:把只有把要平均分的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能用1/2表示那么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为什么?(课件出示)

    (二)认识1/4。 (教师手拿桃子图)

    刚才我们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八戒和悟空,可是还有师傅和沙僧没有分到。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生:(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份到这个桃子的1/4)

    我们认识了1/2和1/4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图片。

    练习 2

    1)创造分数。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1/2、1/4,那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不同分数的作品展示。

    师:同学说出这么多分数,那现在你们,就用我们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出你想要认识的几分之一,再涂一涂,表示出你所选定的分数。反馈:学生上台展示(指名学生说)你是怎么折的?写出分数

    小结:。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它们谁大谁小呢?(看黑板图)

    1.分组比较 2.颠倒图序比较 3.同坐比较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同坐商讨一下

    利用找到的规律来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

    练习3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

    五、故事结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现在我们回头来帮帮猪八戒,它的那半个桃子用什么数来表示?(1/2)

    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揭开分数更多的奥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2020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教学1吨有多重,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_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2020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⑵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P14。6、7

    2020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 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 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 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最新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955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自传5000字入党大学生】5000字的入党自传通用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