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二年级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优秀9篇
  • [二年级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优秀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5-11 15:43:05
  • 移动端:[二年级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优秀9篇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贴心为大伙儿带来的9篇古诗二首,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古诗二首 篇一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江畔独步寻花》的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古诗翻译: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千朵万朵压枝低。)

    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自在:自由自在。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杜甫的作品

    望岳                        春夜喜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细 无 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夜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半入江风半入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此曲只应天上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间能有几回闻?

    客至                               月夜忆舍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风群鸥日日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绝句四首?其三                                     绝句二首?其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旅夜书怀                     绝句二首?其二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江碧鸟逾白,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山青花欲燃。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今春看又过,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何日是归年?

    叶绍翁《游园不值》

    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从叶适学,与真德秀、葛天民交甚密。仕历不详,后弃官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有《四朝闻见录》五卷,诗多散佚,仅《江湖小集》中存《靖逸小板》一卷。广为传诵。

    古诗翻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小扣柴扉久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词义解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5、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古诗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 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代表作有:

    夜书所见                                   游园不值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田家三咏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田家三咏                                   田家三咏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古诗二首 篇二

    [课文说明]

    《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表述心绪。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天傍晚,诗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难以排遣,于是驱车游原,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起笔阴郁,以“向晚”“不适”二词点明了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为诗人之后的心情发展设下了埋伏。第三句宕开一笔,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时夕辉正盛,诗人虽未写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丽的天空、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尽在眼底。第四句笔锋顿转,写黄昏临近,诗人无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叹。“无限好”与“只是”,二词一放一收,将诗人无限惆怅与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后两句意味深长,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有指对唐朝国是日非之虑,有指对良辰美景短暂之感伤,有指对身世沉沦年逝之忧。还有人认为“只是”意即“正是”,一扫惋惜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坚持理想的一种“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当时他离开家乡已两年,只身在京都长安求学,谋取功名,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朴质而又深情,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九是极阳之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在我国古代,重阳节很重要,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长安繁华热闹,但于诗人而言,毕竟是“异乡”,在心里始终有距离感,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身在异乡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阳,正值家家团聚、人人欢庆,第二句用一“倍”字写出诗人此时思乡比平时更甚,平时思乡不一定显露,而一遇佳节,诗人积聚已久的思家怀乡之情再也无法遏止,“每逢”二字说明诗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个良辰佳节都在思念里度过。前两句情感来得直接、激烈,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为最能表现思乡情感的名句。后两句不说自己,想象兄弟们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时,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后的情景。“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据说可以去邪避毒。诗以“遍插茱萸”的圆满对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们的遗憾与思念来迂回曲折地表达“我”的遗憾与思念,看似平静的语言下面实则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在读中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2.在教学时扣好“线头”,才能顺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诗题中的“忆”,第一首诗句中的“不适”。要借助工具书及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贴心 .net…。

    3.通过朗读、联想等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乐游原》写游原赏景,抒发了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惋惜之情。“乐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学时可以注意一下学生的理解。前两句说明了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不愉快时的感受。诗人在乐游原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教师此时抛出对乐游原的介绍,恰当地为学生的想象说话作准备。然而诗人仍然游原不“乐”,美景当前,他产生了什么感慨?教师再相机介绍诗人有关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知诗人之“不适”“不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节日所感,抒发思乡之情。教学前两句要让学生理解,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体会到诗人独在他乡的孤单无依。再让学生化身为两地相处的“兄弟”和诗人,进行角色体验,去体味作者遗憾的心情,然后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课生字的识记宜放在语言环境中与教学同步进行。

    5.拓展与实践。第一首诗学完后可以依照唐诗素描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来读一读,如《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第二首诗学完后可让学生收集王维的诗作与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参考资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1.轻读诗句,找出题目的中心字——忆。全文围绕这个“忆”字写了诗人的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

    表现——倍思亲、遥想。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2)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倍”“每逢”二词说明了什么?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采访诗人王维:你如何知道远方的亲人们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乡,你又有什么样的心声?

    (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

    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异乡异客

    每逢倍思亲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遗憾与期盼

    古诗二首 篇三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思路: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查字典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  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9.教师小结:前两句写农民春种秋收,风调雨顺,遇上好年景。后两句写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可农民的遭遇却是悲惨的,按理该过上好日子,却反而被饿死。这是为什么?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蚕妇

    养蚕人 罗绮者

    伤心落泪 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 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 获者不劳

    (任蓓)

    诗两首 篇四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

    师  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  我陶醉了。

    生  美!实在是美!

    师  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  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  我喜欢《雨巷》。

    师  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  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  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  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生  我喜欢《雨巷》。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师  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

    生  老师真是我的知音!

    ……

    师  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

    生  (齐声)对!

    推进新课

    师  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这一次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怎样读能读得更好呢?

    师  下面,我们每首诗分别请出3位同学来给大家范读,大家先挑选自己的代表吧。

    师  请选出的同学,各自朗读一遍诗歌,每首诗,我们再让大家点评一下。

    【两首诗都分别由三位同学范读,由学生点评其读得好在哪里,哪里是不足。教师边引导学生在点评中归纳朗读的要点,边在黑板上板书】

    生  我觉得王林读的《雨巷》最好。

    师  为什么?

    生  她在朗读时特别注意感情投入,有的地方重读,有的地方轻读,让人感觉抑扬顿挫,很有诗味。

    师  李丽同学提到了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两点:感情投入和重读与轻读的问题。很好!

    生  我觉得梁敏读的《再别康桥》最好。因为,她在朗读时注意到了节奏快慢。好的朗诵者应该就像演唱者一样,让听众陶醉在旋律和节奏里。

    师  对,刘力同学又给大家归纳出了朗读的第三条注意事项:注意节奏。大家还有什么看法?

    生  应该还要注意适当的停顿吧。刚才,我就是有几句诗的停顿上把握不好,所以,没读好。

    师  好,王军又总结了一条:注意适当的停顿。既然,王军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失误,我们欢迎他再为我们朗诵一遍,大家说好不好?

    生  (齐声)好!

    师  这次感觉怎么样?

    生  好多了!

    师  大家说呢?

    生  (齐声)好!

    师  看来,朗读诗歌真是一门学问啊。我们在合作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师  同学们读得很好,归纳得也很好。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注意节奏、注意重读和轻读等。那我们现在一起再来读读,牢记刚才归纳的要点。

    师  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足够好了吗?

    生  老师,我觉得我们在朗读中好像还缺了点什么?

    师  嗯。老师也觉得大家的朗读是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大家一齐想想。

    生  似乎还缺了点感情。

    师  是啊。因为我们还没体察到诗人的感情。上一课我们讲到,体察诗人的情感应透过什么去分析呢?

    生  诗中的意象。

    师  对。那我们还是分工合作,刚才你选择哪一首诗来朗读的现在还选哪一诗来分析其中的意象,及透过意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也可以低声诵读,帮助理解。

    知识拓展、提升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意象及其蕴涵的感情。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紧扣诗歌中的意象,不背离诗的感情基调,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生  我觉得《雨巷》中的“姑娘”这个意象很独特。

    师  深入分析一下。

    生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的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她很神秘,很幽怨,让人难忘。

    生  我认为,《雨巷》中的“姑娘”应该不是现实中的人,这个意象应该别有含义,可我还没想出来。

    师  大家帮他想想吧。

    生  这位“姑娘”应当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对这个意象,学生分成两派,各自说出不同的观点】

    师  其实,大家的理解都有道理。对“姑娘”的理解历来也像大家一样存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解释符合诗歌的意境就是合理的。

    师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那么,《再别康桥》呢?

    生  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师  很好,还有吗?

    生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师  作者对康桥除了留恋和热爱,还有别的感情吗?

    生  在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

    师  没错。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师  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剩下的时间,我们再读、再背诗歌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啦。时间交给大家!

    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两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布置作业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朗读的要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让我们继续美的历程,把音乐之美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结合在一起。请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你们挑选的配乐。

    【学生播放自己挑选的音乐】

    师  音乐都很美,但哪一段与我们的诗是最相配呢?同学们讨论讨论,要说出理由。

    推进新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生  我们觉得王军选的那首中国古典音乐很好,跟《雨巷》的意境很配合。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这首诗很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味道,我在网上看过介绍,“丁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就是忧愁、落寞的象征,而且还常常与雨联系起来。王军选的古曲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在那种幽怨的气氛里了。

    师  好,李立同学是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很好。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我更喜欢王林选的那首轻音乐。

    师  也谈谈自己的理由。

    生  第一,我认为,这首曲子也符合《雨巷》的意境;第二,从节奏上,这首曲子与诗歌的节奏更配合。王军的那首好像太慢了一点儿。

    师  梁亮同学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节奏。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两首曲子哪一首更符合诗歌。我们就请挑选者配乐来朗诵一下,大家来做评委。

    【两位学生分别配乐朗诵《雨巷》】

    师  好了,朗诵结束,哪一首更好,评判权归大家。

    师  结果出来了,王军选的古曲以34票战胜了王林选的轻音乐。

    师  《雨巷》有了它的“搭档”,我们也不能冷落了《再别康桥》啊。大家也评一评吧。

    生  我们觉得刘丽选的那首钢琴曲不错,符合刚才大家提的标准。

    生  我们都喜欢你上节课播放的《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

    师  看来,又是要用擂台赛的形式解决了。刘丽选的音乐当然由她朗读;《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让谁来朗读呢?

    生  (齐声)老师!

    师  (微笑)这个擂台赛,我的身份有些尴尬啊。我应该当裁判,还是参赛选手呢?

    生  老师,您就当一回参赛选手,让我们也来当一下裁判吧。

    师  也好,现在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不过,你们裁判可要公平啊!

    生  (齐声)一定公平!

    【教师和学生各自用配乐朗诵了《再别康桥》】

    师  好了,到裁判出手的时候了。

    师  结果是我的《人间四月天》以40票战胜了刘丽的钢琴曲,谢谢大家的支持。

    师  通过讨论和表决,我们给两首优美的诗歌配上优美的乐曲。下面。我们就用自己选出的曲子来配合朗诵吧。大家也来感受这种诗美配乐美的意境。

    【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配乐朗诵】

    师  美的音乐,美的诗,其实诗的语言本来就如音乐一般是美的。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说其美在哪里?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的第2节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这句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

    师  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生  我喜欢《再别康桥》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把虹与梦,这两个奇异的意象,叠加起来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师  分析得很恰当。

    生  我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诗人在此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师  看来,你一定是在课下翻看了不少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了。

    生  我很喜欢这首诗,也因此喜欢上了徐志摩,还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

    师  由一首诗而到一位作者,再到整个诗歌的世界,这是我们步入诗歌乃至文学殿堂的开始,祝贺你!以后,我们再找时间让你给大家谈谈对徐志摩的看法,怎么样?

    生  没问题!

    师  《雨巷》呢?谁来谈谈?

    生  我喜欢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全诗的主旋律。闭上眼睛,浮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的情与景:情,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景,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让人难忘至极。

    师  李立的分析一下就抓住了主题,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也很好。作者心目中的女孩,她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的飘散而去。有种难以言表的神秘和幽怨。

    师  很好!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的感受。诗歌的内蕴最终都是要我们自己去理解的。下面的时间给大家,在音乐中,自由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歌。

    课堂小结

    伴着音乐,我们赏读了两首优美的诗篇。《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布置作业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语言之美

    拓展阅读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鉴赏提示:《口供》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景象,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画面是那样绚烂多彩,突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理想。但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又使诗人的抒情中含有了些许苦涩。最后两行诗,是诗人对自身严酷的反省,对旧我的否定,对灵魂蜕变的渴望。

    闻一多的诗讲究结构上的“建筑美”,语言上的韵律美,对新诗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把握节奏,熟读并能背诵全诗。

    参考答案:1.节奏例释:

    例1: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例2: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答案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紧扣诗中意象分析,合理揣测诗人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三、命题意图:品味诗歌的美,分析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提示:1.这一问是开放性的设问,无论回答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只要是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都是可以的。

    2.最后一节诗与第1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以三个“悄悄的”与第1节中三个“轻轻的”回环对应,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的特征,体现了志摩诗的“建筑美”之特征,形成了全诗遥相呼应、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命题意图:拓阔阅读视野,进行对比阅读。

    参考答案:1.三首诗词中的“丁香”都是诗人“愁心”的象征。这愁心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固结不可解。而李词和王词还把丁香置于雨中的境界,使丁香更加凄艳动人。

    2.第二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抓住诗中淡淡的愁绪展开描述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古诗二首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在认读、书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了解古诗意思,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2.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

    2.正确、端正书写本课的6个生字。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把两首诗抄在小黑板上。有条件的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做成投影片或课件,配上鸟叫的声音。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色?你怎样把自己喜欢春天的心情表达出来呢?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很多有名的大诗人写出很美的诗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就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

    (二)学习第一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

    (1)指导学生读诗题——春晓。

    (2)课题质疑:知道什么是春晓吗?(春天的早晨)

    (3)播放第一首古诗配的画面,教师配乐诵读古诗,感染学生。

    (4)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多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我知道了古诗读起来很美,有的同学结合画面知道了诗歌大概的意思。)

    (5)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6)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7)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2.诵读、感悟古诗。

    (1)投影出示古诗,随老师跟读古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律。

    (2)请同学们自己练读,力争读出韵律。

    (3)配乐,请学生自由读,比一比谁读得最美。

    (4)学生自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请同学们提出:你哪不理解?大家讨论。

    为什么不知不觉就到了早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春天时睡觉特别香甜的感受理解。)

    “闻”和“啼”是什么意思?

    (6)如果你就是作者,在这美好的早晨你会做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7)引导:当你早晨醒来,到处听到鸟儿鸣唱的动听歌声,多高兴呀!你能读出高兴吗?可

    是当你看到许多美丽的鲜花被昨夜的风雨吹落时,你又会怎样呢?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来放声诵读。

    (8)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读出诗的意境和自己的感情。

    ①自己背。

    ②同桌背。

    ③小组比赛背。

    (三)作业。

    背诵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同桌互查,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2.指名读《村居》。

    3.读本课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二)初读古诗,教师指导。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了《春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村居》。

    2.电脑播放村居的相关画面,教师范读诗,情绪感染学生。

    3.学生自己读诗,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4.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5.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6.学生自读,提出不懂问题。

    村居:农村或野外。

    拂:轻轻抚摸。

    堤:(出示图片理解)拦挡河水的堤坝。

    春烟:春天的美好景色。

    纸鸳:风筝。

    (三)小组交流。

    小组学习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组员之间交流。

    3.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心情?

    4.每个同学都带着自己的感情在小组内读读这首诗。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1.可以分小组用读的形式汇报。

    2.也可以读完后,派代表说说诗的意思。

    3.还可以边诵读,边表演。

    (五)诵读、想象。

    1.进入角色,引发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假如你是放风筝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什么心情?

    2.带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诵读《村居》。

    3.可以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4.比赛诵读,展示自配画。

    (六)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描红,体会笔画、间架结构。

    2.学生提出:我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哪笔。

    3.教师顺学情指导书写。

    4.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姿势。

    5.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利用实物投影反馈。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听写生字。

    《诗两首》学习要点 篇六

    《诗两首》教学设计

    谭格庄初级中学 左新蕾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

    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古诗二首 篇七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诗两首》学习要点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介绍不到位的教师补充。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⑴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朗读这首诗。

    ⑵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⑶ 诗歌的两部分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问题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刻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取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教师备题:

    ⑴ 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⑵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4、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好这首诗。

    5、体验反思:

    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逆境。

    6、比较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生自主阅读《未选择的路》,并将其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较。

    (比较两文在内容、态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诗两首 篇九

    第2课

    一、整体把握

    《雨巷》

    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节从颜色、气息方面描绘“丁香姑娘”的美丽,但着重突出她忧愁的神情,暗示与“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节写“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节连用两个“梦”字,突出表现“丁香姑娘”虚无缥缈的特点;第五节连用两个“飘”字表现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节写“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节照应开头,形成圆合的结构,同时又深化主旨,留给读者悠长的余韵。

    《再别康桥》

    2.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二、细部探微

    3.对《雨巷》一诗的理解,主要抓住“两个意象,两个人物”这一中心内容。“两个意象”指“雨巷”和“丁香”,“两个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两个意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三者象征着什么?

    点拨 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4.其中油纸伞和篱墙对于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点拨 写油纸伞这一意象一方面是写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另一方面也是写意,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另外,油纸伞给人的是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陈旧的时空距离远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凄清的氛围,塑造了撑一把伞风雨中独立的销魂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这个篱墙是写意,就产生了一种清远的氛围。

    5.《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点拨 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①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②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③榆阴下的清潭、倒映天上的彩虹,有如梦如幻之美;④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⑤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6.《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

    点拨 诗的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

    首节以“作别”二字,概括全诗主要内容,而三个“轻轻”的运用,既定下全诗抒情的基调,又因其音节轻盈柔美,而形成一种轻盈跳跃的节奏。尾节中两个“悄悄”与前文“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写不忍打破康桥和谐宁静境界的心情。

    首节不说“告别康桥”,而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显得清新飘逸,尾节中,将本不能带走的云彩说作“不带走一片云彩”,显得情意绵绵。

    7.试从“三美”的角度去鉴赏《再别康桥》这首诗。

    点拨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一、中心主旨

    《雨巷》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写了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象征性的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再别康桥》

    诗人通过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着意描写了康桥迷人的风光,及由此引发的诗意联想,表达了对康桥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二、写作特色

    《雨巷》

    1.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怀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再别康桥》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人,而转向天空,告别“西天的云彩”,从而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的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却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

    “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就是七幅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具备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答案 d

    解析 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积淀  流淌  契合  b.积聚  流淌  吻合

    c.积淀  流露  吻合  d.积聚  流露  契合

    答案 a

    解析 积淀:积累沉淀。积聚:积累聚集。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流淌:液体流动。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答案 a

    解析 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说,是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那么必然是苦难在营造着国民之性格和公民之精神。一些重大的灾难正是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一个国家的公民性格的养成。

    b.李安宁在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时,教室突然摇晃起来。李安宁获救后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没超过20秒种左右吧,楼就塌了,三、四、五三层楼砸在了一起。

    c.在震中汶川县映秀小学倒塌的废墟中,有两位老师在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在他们的臂弯之下,四名小学生却活了下来。这两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砖石,保护了自己的学生。

    d.被掩埋在教学楼废墟下将近76个小时的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二学生曹健强被救援队成功救出,他获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非常危险和艰难的环境下有着坚持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 c

    解析 a项“营造”与“性格”“精神”动宾搭配不当。b项结构混乱,主语“李安宁”之后无谓语,陈述对象变成了“教室”;“超过20秒钟左右”数字表达错误,去掉“左右”。d项“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雨巷》中的文段,完成5~8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5.(1)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又惆怅。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三位一体。

    解析 结合选文中的第一节诗,抓住对“丁香姑娘”描写的诗句,即可把握“丁香姑娘”的特点。

    (2)应该如何理解“丁香姑娘”这个意象?(4分)

    答案 这首诗是用雨中丁香作为人们愁思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又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

    解析 只要理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结合本诗具体的语境,即可体味出作者选用“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用意,一方面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分)

    答案 孤独、抑郁、消沉。

    7.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8.本诗押韵有什么规律?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全诗每节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9.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可以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分析。)

    10.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4分)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诗人的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诸词中体现出来。)

    11.“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案 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

    12.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答案 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源泉,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新月”的态度》)(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只要能结合诗的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四、语言运用(8分)

    13.《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4分)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答案 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解析 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选用准确的词语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14.课堂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好的课堂导语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假如你是一位语文老师,请你在给出的课文中任选一篇,写一段课堂导语。要求:与所选的课文有关,语言有感染力,字数在100左右。(4分)

    《再别康桥》 《雨巷》

    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再别康桥》 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示例②《雨巷》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现在,让我们走近这《雨巷》。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准确审题,弄清楚课堂导语的意思。所写导语要有感染力,要有激情。

    五、随堂练笔(30分)

    15.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又是苦涩的。面对梦想,我们有许多话要说。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或叙述自己的梦想,或发表对梦想的看法等,中心明确,不少于400字。

    答案 略。


    [二年级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06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学体育工作总结2022_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