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中政治公开课】高中政治公开课教案最新6篇
  • 【高中政治公开课】高中政治公开课教案最新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贴心整理的6篇高中政治公开课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充分利用资料、图片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思考、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列举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属于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旁听一次听证会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篇三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高中政治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表述清晰,用语精炼准确。

    2.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简明分析本班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符合课改理念,体现高效课堂精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精炼的作业设计,有教学反思。

    6.书写规范:

    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

    高中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高中政治教案 篇五

    教案是教师把所学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的成果,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模板,供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 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 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 ,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

    文化什么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剧照)

    展示学习目标:(生读)

    1、理解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塑造人的道理;

    2、结合实例,分析优秀文化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能在生活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预习回顾,精讲点拨:

    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已经结合学案预习了,接下来我们根据问题引领来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展示要求及问题引领)

    要求:

    1、对照问题引领,记忆并互查基础知识。

    2、用红笔标记不明白的问题,以备下一步合作探究解决。

    问题引领:

    1、文化塑造人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3、为什么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4、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全面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记忆并同位之间相互检查,教师深入学生内部抽查部分同学)

    [过渡]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展示本班学生在艺术节上的活动图片)同学们还记得这些活动吗?这些活动对于我们有意义吗?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设问]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归纳]

    (1)文化与人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①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

    ②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过渡]我们要通过优秀的文化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那么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又是什么呢?

    [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积极向上)

    [过渡]“一本好书,能教会你怎样做人!”

    金戈铁马,斗志男儿,士兵的精神世界丰富和冷峻;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他单纯而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因为他的笨,让全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

    经典台词:许三多: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不抛弃,也不放弃。(展示《士兵突击》剧照)

    [设问]优秀文化怎样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生答)

    (1)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师分析]感染力和感召力—→震憾人心—→增强精神力量—→物质力量

    思考:我们的国歌过时了吗?为什么?

    ——没有过时。中国是从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国歌中的力量对我们中华民族依然有振奋力量。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过渡]再来看一幅漫画“畸形人”,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生答)导入人的全面发展

    (1)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2)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反过来人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学案,幻灯片分别展示探究习题)

    探究一: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看这部电视剧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欣赏,更是感受一种精神力量的蓬勃释放,它如同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拉近了剧中人和观众的距离,进而变成了观众发自心底的深情呼唤,这不单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结合材料,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塑造人生中的积极作用。

    探究二:“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1月18日,《记住乡愁第一季》第18集播出了《万家村——立德树人》。通过讲述山东淄博周村区万家村毕氏家族立德树人祖训的传承,再现了万家村毕氏家族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优秀家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记住乡愁》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提出探究要求(展示)

    1、独立思考,高效自学,对有疑问的问题作出记号准备讨论

    2、小组长要布置好,组内先一对一讨论,然后再集中讨论,激情讨论,安排同学阳光展示

    3、未展示的同学及时准备总结,力争全部达标

    4、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疑难问题由小组长用纸条反馈给老师

    安排展示小组(幻灯片打出)提出展示要求(同时安排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1、展示要书写规范、快速,总结规律。

    2、非展示同学结合探究问题继续讨论、交流、完善,点评同学做好点评准备。

    安排点评小组,提出点评要求

    1、点评答题规范、答案正误、是否全面,进行答案的补充修正、知识拓展、规律方法的总结。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重点内容用红色笔做好笔记、有不明白或补充的大胆提出、勇于质疑,力争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运用。

    (学生点评、完善,教师点拨,展示答案,留时间学生整理)


    【高中政治公开课】高中政治公开课教案最新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15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22年教师年度工作总结|新教师年度工作总结【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