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笔算乘法教案优秀教案】笔算乘法教案优秀10篇
  • 【笔算乘法教案优秀教案】笔算乘法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贴心为您带来了10篇笔算乘法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笔算乘法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笔算乘法》教案 篇二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笔算乘法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中的进位法则,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唤醒已有知识经验

    2、激趣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呈现不同算法

    3、交流互动:总结笔算算法,理解算理

    4、 总结应用:运用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闯关练习(13×3= 20×4= 300×3= 141×2= 23×3= )

    设定常规的口算竞赛练习,孩子们会自然地按照接龙的顺序一道一道的读题口算答案。在口算结束后,会挑选出其中的一道或两道问题询问孩子是如何进行口算的,学生口中的算法就是将来的算理。挑选出的口算题目覆盖面广,涉及整百整十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过第二关呢?在学习报告单中完成竖式计算题。

    在口算竞赛之后设置了全班每一个人都动手的笔算练习,在集体订正答案的基础上,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除了订正答案的对错,同时还要关注竖式书写的规范性。

    生:(在学习报告单上完成一道竖式题)

    师:同学们又顺利地闯过第二关,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问题?

    生:想!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接受挑战!看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智慧来帮助王老师解决问题呢?现在请每一位同学小声读题。

    生:(各自小声读题)

    师:听到教室里慢慢变得安静了,看来大家都读完题目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题目。

    生:(读题)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买了3套,她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在此过程中采用的读题方式是全班一起小声读题,保证了每一位同学都有学习的效率。然后,再请一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清题目。在读题的过程中,提取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师:声音非常洪亮!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列出算式吗?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来。

    生:16×3=

    (缺少)师:我们没有学过这种需要进位的乘法,但是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大致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概是多少吗?

    生:把16估成20,20×3=60。

    师:那么准确的结果究竟是多少呢?现在小组交流一下,讨论你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一会儿老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方法。

    生1: 3个16相加,即16+16+16=48。

    师:把我们遇到的问题转化成以前我们学习过熟悉的加法解决,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转化的思想,不错!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16+16+16的竖式写法。

    生3:把16看成10+6,先算10×3=30,再算6×3=18,再把两个结果相加,即30+18=48。

    师:用了口算的知识,这种方法也不错!

    生4:用了列竖式的方法,

    师:你用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竖式的方法,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好!但是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算理吗?

    师:(小组合作得出结论)16×3就是三组16根小棒,可以看出把他们放在一起是三捆小棒和18根小棒,仔细观察这18根小棒,它可以转化成一捆小棒和8根小棒,这个转化的一捆小棒就是我们刚才同学口中的“进位1”,最终结果也就是48根。

    师:我们继续看看,如果用更抽象的方式怎么表达出来呢?(课件展示“过渡竖式”,并说明18是由3×6得来的,30是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来的,表示30个1)

    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进行预设,提示学生这三种算法实质上都是相同数位对其,相同的计数单位累加得来的。课件动画展示小棒图,理清算理,进而将算法和算理相联系,实现出真正竖式的过渡。

    (缺少)师:没错,我们一起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第一种方法中的6+6+6是不是第二种方法里面的个位6×3?同时也是乘法竖式里面个位上的6×3?

    师:乘法竖式究竟怎么书写呢?

    生:进位1的位置错误,写在十位的等情况。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也经历了小棒的考验!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和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有什么区别?

    生:上节课的乘法没有进位,然而这节课的乘法有进位。

    师:板书正确的16×3的竖式书写格式。强调进位1的位置。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解决问题,那么通过对比,你更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实现算理到算法的过渡,最终呈现优化的竖式格式。

    生:更喜欢竖式,因为更加简便。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选择了最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列竖式的方法。那我们接下来敢不敢接受更大的挑战?

    生:敢!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刚才已经突破了进位乘法的大门,那么现在你愿不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再攻克难关?在学习报告单上完成PPT中的习题(15×4),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竖式写得还规范整洁。

    第一层次:设置模仿性练习的题目,学习报告单中书写着提示学生书写的格子,让学生模仿当堂课新获得的知识经验完成。

    第二层次:单一练习,逐步递进,加深学生的感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层次:改一改,呈现出4道错误的题目,让学生判断对错,说出算法,同时课件展示正确的过程竖式,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们学会了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法。

    师: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几十就像前一位进几。

    笔算乘法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进了一批树苗共300棵,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2棵,这个长方形草地能种完这些树吗?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5棵树呢?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笔算乘法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算式:41×724×2

    (让学生分组笔算。并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老师小结:

    重点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算法,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3、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式,利用24×12来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利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回顾,使学生明确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形成知识迁移,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很好的检测了学生“知识连接”学习的情况。】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一)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2、组内交流,做好记录

    3、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内容,教师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汇报要求

    2、小组进行汇报(几种算法、竖式怎样计算、那种算法比较简便等等)

    3、其它小组进行评价、质疑。(让同学解答)

    4、老师针对所教内容进行重点点拨。(结合课件)

    【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对学案的学习情况的反馈,很好的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和小组间的汇报质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课件的形式书面的出示了“交流要求”和“汇报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交流和汇报。根据学生的质疑和本节课的重点,教师结合课件对两位数乘两位是的笔算方法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和强调,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针对预习学案上面的练习题目进行同桌订正。

    2、课本的做一做。(分男生和女生组进行练习)

    3、集体订正答案(找错误的学生或暂差生个别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教师通过对学案练习题的自主或同桌检查,既提高了学案的利用率,有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教师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实际也体现了优化练习设计,因为是计算教学,因此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既“经济实惠”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1、集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谈谈自己的表现跟收获。

    五、布置任务、课堂延伸

    根据情境图提出下节课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顺便布置课下预习任务。

    【教师利用原情景图进行二次加工,使之成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由此布置课下的学习任务,很好的实现了循环大课堂的要求,同时又给各位教师呈现了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布置,不一定非使用导学案不可,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教学评价:

    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基本上都能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少数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指导。从教学组织方面,我感觉李老师在指导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方法不够灵活,启发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汇报的比较单调。

    鉴于以上两点,我认为李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在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上下功夫,逐渐让学生养成自己在汇报交流的时候主动发言的习惯。

    笔算乘法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⑴24+24+24+……+24=288

    ⑵12+12+12+……+12=288

    ⑶24×2×6=288

    ⑷24×3×4=288

    ⑸12×6×4=288

    ⑹12×8×3=288

    ⑺20×12+4×12=288

    ………

    4、方法归类

    连加,连乘,拆数

    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讨论

    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24

    ×12×12

    48……2×24的积48……2×24的积

    24……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

    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41×2123×31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答案

    4330=答案

    1240=答案

    3120=答案

    1720=答案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答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笔算乘法》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多次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多次进位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口算

    4×2+9= 7×5+5= 5×3+7=

    5×5+6= 6×9+8= 9×4+5=

    2、笔算

    58×7= 156×4= 253×5=

    二、自主探究

    1、完成第8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完成第9题:改错题,先检查,判断,然后把错题改正过来。

    3、完成第10题:先读题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三、巩固拓展

    1、第11题:读题,讨论

    怎样求第4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分步解答。

    2、第12题:读题分析题意

    要求合唱队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乐队人数?

    3、第13题: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与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

    四、梳理整合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完成练习册第57页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教案优秀教案】笔算乘法教案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17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班新学期开学寄语_托班新学期开学寄语【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