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二年级应用题 提优_应用题复习【优秀9篇】
  • 二年级应用题 提优_应用题复习【优秀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5-17 20:14:15
  • 移动端:二年级应用题 提优_应用题复习【优秀9篇】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有学习!下面是贴心整理的9篇应用题复习,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应用题 篇一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学会审题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通过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使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补充问题训练。

    小明看课外书,第一天看了10页,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2倍。________?

    (1)补充成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2)补充成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2.补充条件训练。

    一本书,已经看了250页,________,这本书一共用多少页?

    (1)补充成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补充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剩下的比已看的页数多20页;剩下的是已看的页数的2倍……)

    3.独立解答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学生解答后,分析解题思路。(要求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就要先求出每条船收入多少元,根据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可以求出每条船的收入。)

    订正:

    (二)学习新课

    1.引出例题。

    (1)将上题中的“现在有35条船”改为间接条件。(现在增加了15条船,使之成为例2。)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这道题还能用两步解答吗?为什么?(将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后,不能再用两步解答了。)

    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应用题)

    2.研究解答例2。

    (1)审题。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审题的方法有几种?请你任选一种方法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②画线段图。

    (2)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有哪几种方法?你采用哪种分析方法?

    同桌互说自己的分析过程。

    ①综合法:(根据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可以求出每条船收入多少元,用360÷20;再根据原来有20条船,现在增加了15条船,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条船,用20+15;最后用每条船的收入乘以船的条数就是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板书:

    ②分析法思路:(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

    (3)列式计算:学生做后订正。

    分步列式:

    360÷20=18(元)

    20+15=35(条)

    18×35=630(元)

    综合算式:

    学生讲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

    (4)检验、答题。

    ①看原来每天收入是不是360元。

    630÷(20+15)×20=360(元)

    ②看现在是不是比原来增加了15条船。

    630÷(360÷20)-20=15(条)

    ③看现在与原来每天每条船的收入是不是一样。

    630÷(20+15)=18(元)

    360÷20=18(元)

    经检验,计算结果与原题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5)看图思考: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提示:可以把现在每天收入的钱数看成哪两部分?(可以把现在每天收入的钱数看成是原来20条船收的钱数和增加的15条船的钱数。)

    基本数量关系:

    学生列式计算:

    360÷20=18(元)

    18×15=270(元)

    270+360=630(元)

    360÷20×15+360

    =18×15+360

    =270+360

    =630(元)

    答:现在每天一共收入630元。

    (6)小结:

    有时对已知量可进行多种组合,从多角度寻找,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P48“做一做”。

    (1)用两种方法解答。

    ①42÷3×(3+2);②42÷3×2+42。

    (2)改编: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①360÷20×35-360=270(元);②360÷20×(35-20)=270(元)。

    思考:为什么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问题也可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成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讨论得出:虽然条件没有改变,但问题变了。原来的直接条件(现在有35条船)变成了间接条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变成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了。

    2.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P51:第9题

    (1)180÷3×2( );

    (2)180÷3×2+180( );

    (3)180÷3×3+2( );

    (4)180÷3×(3+2)( )。

    P51:第10题

    (1)168÷3×2( ),

    168÷3÷2( ),

    168÷2÷3( );

    (2)168÷3÷2×8( ),

    168÷2÷3×8( )。

    3.课后作业 :P51:6,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用综合法、分析法解答复合应用题,并学习用多种解法解答应用题,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新授课前安排了根据要求补充问题或条件的单项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综合法思路与分析法思路,为解答复合应用题时将两种解题思路有机结合运用做好铺垫。

    新课通过将复习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引入例题,以及改变问题,也可使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让学生分析判断还能不能用两步来解答,学生看到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与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联系,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

    新授课及练习中,重视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进行多种组合,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用多种方法解答,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略)

    应用题 篇二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归一应用题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规律。

    (二)使学生扩展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用除法先求单一量).

    难点:列综合算式时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首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练习题(投影)

    口答下面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3个书架75元,每个书架多少元?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

    〔75÷3=25(元)数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

    〔25×5=125(元)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把这两问的应用题,去掉一问,还是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这样的题怎样分析,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问题。

    (二)学习新课

    想一想,要去掉一问,还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怎样叙述这道题。(学生思考老师板书例题)然后问学生,这样叙述可以吗?

    例1: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是学校买 3个书架用 75元,买 5个书架。问题是买 5个书架用多少元?)

    摘录:3个——75元

    5个——?元

    师:请想一想,题目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互相说一说)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按照买3个书架用75元计算,也就是总价÷数量=单价,按每个书架的钱数去计算。它(单价)是不变的〕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题意,我们用直观的线段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

    师:根据我们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线段图,请同学自己分析这道题,先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回答:

    要求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必须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要求每个书架多少元,必须知道买几个(数量),和用多少钱(总价).这两个条件是已知,根据3个书架75元可以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再根据每个书架多少元(单价),和买5个书架(数量),可以求出买5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下面请同学按上面分析的思路,写在作业 本上。

    学生做完后、订正,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讲一讲每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1)每个书架多少元? 综合算式:

    75÷3=25(元) 75÷3×5

    (2) 5个书架多少元? =25×5

    25×5=125(元) =125(元)

    答:买5个书架用125元。

    做一做:

    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请按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己独立把这题完成)

    70÷2=35(千米)

    35×7=245(千米)

    70÷2×7

    =35×7

    =245(千米)

    答:7小时行245千米。

    同桌同学交换检查。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例1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改成“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2.

    出示例2:

    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读题、审题,独立分析思考:

    (1)“照这样计算”是“照哪样计算”?

    (2)要求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后,请同学打开书,把小标题写在书上,并列出综合算式。

    订正时,老师板书。

    (1)每个书架多少元? 综合列式:

    75÷3=25(元) 200÷(75÷3)

    (2)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 =200÷25

    200÷25=8(个) =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师:75÷3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加小括号是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

    师:我们学习了例1、例2.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道题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是,要求5个书架多少元和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第一步都要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书架的单价)

    下面我们看一组练习,再比较一下。

    1.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A.250÷5×1750 B.1750÷(250÷5)

    C.1750÷250÷5 D.1750÷250×5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例1、例2,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结构上的特点。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一班同学上体育课,18人排成2行,照这样计算,全班54人排几行?

    小资料〔归一问题〕

    这里的“归一”,是指一种解题方法,即先求出一个单位的数量,(如单价、工效、单位面积的产量等)然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的数量。能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通常称作归一问题。

    在归一问题中,由于有一个单位数量保持不变(常用“照这样计算”,“同样的”等语句来说明).因此,题里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使归一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事实上,即使用算术方法解答,有时也可以根据题中数量成倍数扩大(或缩小)的特点来列式。这种解法习惯上称作“倍比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复习准备设计了从连续两问应用题去掉第一问,改编成两步应用题,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讲授新课重点抓住“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始终是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归一问题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例1、例2的相同点、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板书设计 

    应用题 篇三

    主备人:李镇

    复备、使用者:刘永、郑建明

    本学期总第5课时

    本单元(课)第 5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

    课型:新授课

    、1、会正确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2、通过列方程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

    重点:找出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中的条件

    关键:理解题意,并能正确找出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知识点

    资料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步骤

    2、例题探究

    电脑

    投影仪

    电脑

    投影仪

    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步骤有哪些?

    师:出示例题

    已知某电视机厂生产 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 机,出厂价分别为:甲种每台1500元,乙种每台2100元,丙种每台2500元。某商场根据市场调查花9万元从该厂购进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50台。请你分析一下是哪两种型号的电视机?

    (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解题过程)

    生:思考议论回答

    找等量关系

    设未知数

    列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写出答案

    生:讨论

    该问题需要分类讨论,有三种可能的情况

    可能购买的是甲、乙两种型号的电视机,也可 能是乙丙或甲丙。

    8分

    20分

    A组:

    16个蓝球队进行循环比赛,每个队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比赛弃权得0分。某队参加了循环赛中的15场比赛,共得26分。这个队赢几场?输几场?

    B组:

    一列火车长250米,速度为60千米/时,一越野车其车速为90千米/时,当火车行驶时,越野车与火车同向而行,由列国车车尾追至车头,需要多长时间 ?

    应用题 篇四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先求总数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二)学会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三)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总数和怎样求总数。

    难点: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连续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学习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你们愿意学吗?下面我们先看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投影出示)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涉及哪三种量,已知哪两个量?求的是什么?

    [工人叔叔修路的事。涉及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已知工作总量(120米)和工作效率(每天修15米),求工作时间(几天修完)]

    120÷15=8(天)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刚才练习的是一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下面我们把它改编成一道两步运算的应用题,你们看看改编后的这道两步运算的应用题和练习题什么地方发生变化?什么地方没变?

    出示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回答。

    生:例题是三个已知条件,例题和练习题的问题相同,都是求几天修完。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题意,请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投影出示线段图)

    师;想一想,“每天修15米”,要求“几天修完”,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也就是说要求工作时间,已知工作效率是“每天修15米”,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还要知道总工作量。(这条路有多长)

    师:在题目中能不能找出总工作量?

    生:根据“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这两个已知条件,也就是工作效率(12米)和工作时间(10天)可以求出总工作量,也就是这条路有多长。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请你们用分步和综合的方法,解出这道题。

    (有些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1)这条路长多少米? 综合列式:

    12×10=120(米) 12×10÷15

    (2)几天修完? =120÷15

    120÷15=8(天) =8(天)

    答:每天修15米,8天修完。

    订正时,学生可以两人交换,投影出示,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我们把例题的问题改变一下,(在黑板上出示)

    工人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

    想一想,“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也就是中间隐蔽条件是什么,怎样解答?请独立做在作业 本上。

    (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12×10÷6

    =120÷6

    =20(米)

    答:6天修完,每天修20米。

    订正时,要求说出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老师同时板书。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的共同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的第一步都要先求出这条路全长,也就是总工作量。例题是根据总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求出工作时间。改编后的题是根据总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求出工作效率。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

    1.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师:读题、审题,请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中间隐蔽条件是什么?怎样解答?可以互相说一说。

    (根据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可以求出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再根据这本书共有的页数与实际每天读9页,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天读完,中间的隐蔽条件是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综合列式:12×6÷9

    =72÷9

    =8(天)

    答:8天可以读完。

    订正时,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2.小华和小刚读同样的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要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师:理解“小华和小刚读同样的一本书”是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然后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12×6÷8

    =72÷8

    =9(页)

    师:下面看一组题,请说出这组题相同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迅速列出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站成12行,每行站多少人?

    1.30×16÷24

    2.30×16÷12

    (共同点,“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中间的隐蔽条件,也就是总人数)

    师:请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独立解答下面的题。

    3.幼儿园买来8箱苹果,后来改用10个小箱装这些苹果。如果每小箱装16千克,大箱每箱装多少千克?

    综合列式:

    16×10÷8

    =160÷8

    =20(千克)

    答:大箱每箱装20千克。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两步应用题,在解答上有共同的特点,第一步都是先求总数,这一步是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两步应用题要找的隐蔽条件。分析应用题时,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逐步推到已知条件,或者从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到所求问题,还可以从中间隐蔽条件进行分析,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几种分析方法交替使用,更容易找到解答方法。

    作业 :第113页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归总应用题。归总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是相互联系的,是今后学习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重点要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时,从一步应用题导入  .通过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使学生理解,解两步应用题,关键是找出中间的隐蔽条件。教学中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应用题时,可以从条件入手分析,一直推到所求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到已知条件,或利用找中间隐蔽条件方法分析。通过练习比较,使学生掌握解答今天所学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先求出总数。为将来学习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应用题 篇五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掌握三步应用题的结构,熟练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通过一题多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小明每天看书8页,5天能看多少页?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比宽多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光明塑料厂,计划每天生产塑料6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增产2吨,实际每天生产塑料多少吨?

    (4)一台织布机每时织布15米,一匹布120米,需要织几时?

    2.根据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

    (1)使之成为一步应用题。(这条路全长有多少米? 12×10=120(米)。)

    (2)增加一个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12×10÷15=8(天)。)

    (3)改变增加的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三步应用题。(即为例3。)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1)复习应用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摘录条件和问题或画线段图);②分析数量关系;③列式计算;④检验答题。)

    (2)学生按以上解题步骤试解。(遇到问题,同桌或小组商量解决。)

    (3)学生讲解,订正。

    ①审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

    综合法:

    分析法:

    ③列式计算:

    分步:

    综合算式:

    ④检验。

    看全长是否相等:

    12×10=120(米) (12+3)×8=120(米)

    看现在每天比原来是否多修3米。

    12×10÷8-12=3(米)

    看原来是否是10天修完。

    (12+3)×8÷12=10(天)

    2.改变复习题2中的(2)题的问题,使之成为三步应用题。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1)学生独立解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

    (3)订正。

    3.小结。

    思考:通过改变题目的哪部分,两步应用题可以变成三步应用题?为什么?讨论得出: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两步应用题可以变成三步应用题。因为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都可使题目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因此可以使两步应用题转化为三步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50“做一做”。

    (1)解答后订正。

    (2)将上题改为:一个蔬菜站运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可以装50筐。如果每筐装25千克,要少装多少筐?

    学生解答后,说解题思路。

    (3)将以上两道三步应用题,改变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两步应用题。一个蔬菜站运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可以装50筐。现在每筐装25千克,要装多少筐?

    2.小红看一本课外书,每天看16页,10天看完。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及问题,使之变成三步应用题。

    3.课后作业 :P51:12;P52:13,1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解答归总应用题,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及分析方法。无论是复习、练习,还是新课,通过一题多变,把两步应用题转化为三步应用题,同时把三步应用题缩为二步应用题,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题与三步题的联系,明确三步应用题的结构,再改编应用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 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分步列式:

    12×10=120(米)

    12+3=15(米)

    120÷15=8(天)

    综合算式:

    12×10÷(12+3)

    =120÷15

    =8(天)

    答:现在8天修完。

    应用题 篇六

    教学目标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 :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综合法:

    分析法:

    应用题复习 篇七

    一、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辈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正确、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⒈谈话引入:临近期末,又将开展学生评比的活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看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在往年的学生评比中,三好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0%,各类积极分子占班级人数的1/4。看了这两个信息,结合班级实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是52,预计学生会提出:我班能评上三好生、各类积极分子的各有几人?能评上各类积极分子的比评上三好生的多几人?没评上三好生和各类积极分子的有几人?等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并由提问同学指定其他学生回答,全体学生集体批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几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结构上分析,都是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所不同的是这个几(百)分之几有否直接已知;从解题方法上分析,都用乘法计算。)

    ⒉教师提供信息:我校六年级段有4个班,202名学生,全校有26个班,1380个学生。根据刚才三好生、各类积极分子的比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探讨能不能把刚才同学交流的题目改编成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教师板书这些分数除法应用题,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这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⒊请学生推算:(1)我校五年级段去年评出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共89人,请你推算五年级段去年大约有学生几人。(2)我校三年级段去年有181人没有被评上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你能推算三年级段去年大约有学生多少人吗?(3)余姚市有少年儿童12万,宁波市有少年儿童110万,浙江省有少年儿童438万,全国有少年儿童1亿3千万,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信息,照刚才的比例推算,没有被评上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的有多少人?

    ⒋针对目前评比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的办法,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想法?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学校学生评价改革的方案:

    为了发现、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发展个性,从本学期开始,学校决定将评比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改为评比闪亮星,学校暂时确定了“小天使”、“小蚂蚁”、“小蜜蜂”、“环保小卫士”、“小冰心”、“小华罗庚”等18种星,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去争取、申报。为此学校红领巾小记者专门采访了学校领导,下面是这次采访的片段:

    小记者:评选闪亮星与评选三好生、各类积极分子有什么区别?

    学校领导:将有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鼓励。去年我校共评出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近4000人,今年预计能评上闪亮星的人数将增加180%。特别是六年级学生,我估计有9/10的学生会被评上闪亮星,在评上的学生中,20%的学生可能会得到五颗不同的闪亮星,2/5的学生可能会得到四颗不同的闪亮星。努力吧,祝愿我校的同学“星光灿烂”。

    看了这篇材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小记者采访的第二个片段:

    小记者:中、低年级学生对评比闪亮星有什么反应?

    学校领导:学校对三年级的28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想申报闪亮星的人数相当于不想申报人数的1/7。(分别可以从分数、倍数、比的角度去分析。)

    对这个信息,你能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吗?你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⒌通过今天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学反思

    ⒈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知识,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有所得,并且尽可能地多得?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从简单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引入,逐步过渡到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提出不同数量、不同质量的教学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探索并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注重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倍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⒉创设了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把期末学生评比的事情引入教学课堂,并以聊天的形式展开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⒊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以学生十分熟悉又很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特别在最后的练习阶段,用小记者采访学校领导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了两篇教学材料,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整堂课都渗透了这一教学思想。同时加强了学生解题后反思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不仅要求他们对解题策略、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而且对解题结果进行分析,帮助对事件进行判断。例如通过计算发现,过去的评比方案面太窄,改革后的评比方案使大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应用题复习 篇八

    南京市东山中心小学      甘道宝  尹伊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划线段图、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

    (一):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判断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⑴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

    ⑵今天比去年增产二成五

    ⑶节约了15%

    ⑷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⑸打八折出售

    通过同学们对关键句的分析、叙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确定解题方法。

    (二):二基本题复习

    分析解答下面各题,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用了9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⑵建造一栋楼房,用了9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⑶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万元?

    ⑷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超用了10%,实际投资了多少万元?

    分组讨论这一组题目的解法,在弄清解题思路和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组题他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也是相同的,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乘法也有用方程解。

    (三):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和方程: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               ,运来梨多少千克?

    1、运来梨比苹果多25%

    2、运来的比苹果少25%

    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4、运来梨是苹果的25%

    5、运来苹果比梨少25%

    6、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7、运来梨比苹果的25%少2/5千克

    在学生分析解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解答时必须要准确判断单位“1”,弄清要求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和数量对应的百分率,确定解题方法。

    (四):发展变化题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终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4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⑴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弄清条件和问题。

    ⑵列方程解答

    解:设全程为x千米     1/2x—45%x=30

    ⑶用30算术方法会解答吗?         30÷(1/2—45%)

    用算术方法解答,必须要找到30千米对应的百分率。要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

    2、修一条4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第二天修了30%。两天共修多少米?

    指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一:400×25%+400×30%

    解二:400×(25%+30%)

    如果把“第二天修了30%”改成第二天“修了剩下的40%”如何解答?

    分组讨论不同的解法:

    解一:400-400×25%=300(米)

    300×40%=120(米)

    120+100=220(米)

    解二:(1-25%)×40%÷30%

    400×(25%+30%)=220(米)

    讨论:改变后的题与原来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单位“1”不同,因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

    3、比较练习:

    甲乙两粮库,甲库比乙库多存粮20%,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放入乙粮库),甲乙两粮库原来存粮各多少吨?

    在分析解答“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的基础上加入“放入乙粮库”再分析。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甲粮库中调出40吨,就相等说明甲库比乙库多40吨。而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放入乙库,就相等,说明甲库原来不是比乙库多40吨,而是多80吨。所以第一题列式:400/20%。而第2题列式400x2/20%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

    课本1143页第3、4题,115页第4题。

    应用题复习 篇九

    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划线段图、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

    (一):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判断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⑴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

    ⑵今天比去年增产二成五

    ⑶节约了15%

    ⑷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⑸打八折出售

    通过同学们对关键句的分析、叙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确定解题方法。

    (二):二基本题复习

    分析解答下面各题,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用了9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⑵建造一栋楼房,用了9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⑶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万元?

    ⑷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超用了10%,实际投资了多少万元?

    分组讨论这一组题目的解法,在弄清解题思路和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组题他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也是相同的,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乘法也有用方程解。

    (三):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和方程: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               ,运来梨多少千克?

    1、运来梨比苹果多25%

    2、运来的比苹果少25%

    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4、运来梨是苹果的25%

    5、运来苹果比梨少25%

    6、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7、运来梨比苹果的25%少2/5千克

    在学生分析解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解答时必须要准确判断单位“1”,弄清要求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和数量对应的百分率,确定解题方法。

    (四):发展变化题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终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4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⑴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弄清条件和问题。

    ⑵列方程解答

    解:设全程为x千米     1/2x—45%x=30

    ⑶用30算术方法会解答吗?         30÷(1/2—45%)

    用算术方法解答,必须要找到30千米对应的百分率。要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

    2、修一条4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第二天修了30%。两天共修多少米?

    指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一:400×25%+400×30%

    解二:400×(25%+30%)

    如果把“第二天修了30%”改成第二天“修了剩下的40%”如何解答?

    分组讨论不同的解法:

    解一:400-400×25%=300(米)

    300×40%=120(米)

    120+100=220(米)

    解二:(1-25%)×40%÷30%

    400×(25%+30%)=220(米)

    讨论:改变后的题与原来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单位“1”不同,因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

    3、比较练习:

    甲乙两粮库,甲库比乙库多存粮20%,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放入乙粮库),甲乙两粮库原来存粮各多少吨?

    在分析解答“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的基础上加入“放入乙粮库”再分析。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甲粮库中调出40吨,就相等说明甲库比乙库多40吨。而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放入乙库,就相等,说明甲库原来不是比乙库多40吨,而是多80吨。所以第一题列式:400/20%。而第2题列式400x2/20%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

    课本1143页第3、4题,115页第4题。


    二年级应用题 提优_应用题复习【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17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数学总复习]总复习【优秀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