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词句最新7篇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词句最新7篇

    古诗两首 篇一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词句 篇二

    教学目标 :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  ,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 篇三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古诗两首 篇四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 篇五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古诗两首 篇六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春晓》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观看vcd《春晓》

    二、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三、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n 不读mn 。 闻:前鼻音w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 / 不觉晓,处处 / 闻啼鸟。夜来 / 风雨声,花落 / 知多少。

    (3)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村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哪位同学能背给其他同学听一听呢?

    2.指名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愿意跟我一起学吗?(愿意)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村居》。

    板书课题。认识“村、居”两个字,师正音。

    二、学习古诗《村居》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二月天:指春天。日字旁理解。

    (2)纸鸢:风筝。

    (3)东风:指春风。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忙:左边竖心旁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不用花很大功夫来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两首》 篇七

    作者:yl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42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 不可写成“党字头 ”,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1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

    (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词句最新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21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期中考试后开家长会家长发言稿|期中考试家长评语(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