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古井》原文_《古井》优秀6篇
  • 《古井》原文_《古井》优秀6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5-22 17:25:36
  • 移动端:《古井》原文_《古井》优秀6篇
  • 《古井》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3、练习的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大家猜两个字谜:

    一字十个口,很早很早就有。

    上边有口没盖,下面有口没堵头,左右有口没挡头,中间有口没有头。

    2、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

    (1)认识“井”,引出“井”的作用。

    (“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

    (2)体会课文题目“古井”的含义。

    (题目告诉人们,这口井存在时间已经很长,它从古到今始终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

    3、作者远离故乡多年,对家乡的一口古井一直难忘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

    1.听课文录音,通读全文,划出课文直接赞美古井的句子。

    2.学生议答

    3.教师出示下面两句话。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3、练习的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分析词句,想像画面,深入探究各部分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点词句,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认真阅读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古井》 篇二

    我在教学《古井》这篇课文后,作了深刻的反思。我想,这节课我的学生能有所得,

    是因为做了以下几点。

    1、以生活体验为切入。

    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其原认知的基础上,所谓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找到他学习的切入点,他的思维才有一个停靠点,才有兴趣,才能学得进去。《古井》这篇课文所叙的事情,南方的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较为陌生,很多孩子何谓“井”竟然一无所知。这样要理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是很难的。因而,课前我就布置他们收集关于井和古井的有关资料,带领他们去参观福州民居的一口古井。有了这个生活体验作为课堂的切入,他们对于“古井给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就有一定的体会了。

    语文的课堂,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切入,又高于生活,学生就学得进去,学有所得。

    2、以语句训练为突破。

    语文课姓“语”。人们常说“不要荒了自家地,肥了他人田”讲的就是这个理。语文课就要上得有语文味,上出语文的特色,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而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必要的。因而,我把文章的重点句以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句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以句的突破来把握全文。同时,老师也把学法的指导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3、以“问题解决”为途径。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就一些重点词句提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个句子,理解浅的学生会提“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这里“儿女”指的是谁?理解较深的学生会提“为什么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容易的问题其他学生当场帮助解决,较难的问题同学一起讨论,老师引导再读课文,给以适当点拨,尽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每一节课后,“总有假若我当时……”,总有那么些遗憾。这是我们做老师最痛苦的事,因为我们总在不断追求着完美。可是对于课堂来说,完美是无止境的。因而从这点来说,老师注定要痛苦一辈子。《古井》这一节课,我觉得我还没有超脱教材,一味的帮助学生理解古井对乡亲们品格的陶冶,要让学生懂得应该做一个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也是人教版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而编者和执教者常常是一厢情愿,学生很难能够通过这么一堂课就懂得应该做一个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也是我上完课后得出的结论。学生的情感没有从心灵深处真正得到陶冶,只是表面的“认同”。

    《古井》 篇三

    教案示例一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  :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作者把比作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句子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不但……还……)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总结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后半句又总结了哪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哪个内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到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怎样通过写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第 1 2 页

    《古井》 篇四

    教案示例一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  :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作者把比作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句子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不但……还……)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总结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后半句又总结了哪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哪个内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到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怎样通过写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案示例二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释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认识“井”,引出“井”的作用。

    (“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

    2.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

    (题目告诉人们,这口井存在时间已经很长,它从古到今始终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

    (二)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

    1.通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的句子。

    2.学生议答

    3.教师出示下面两句话。

    (1)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多好的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三)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课文。

    (二)指名分别读文中“哺”和“育”的部分

    (三)分析词句,想像画面,深入探究各部分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点词句,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认真阅读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取水的人很多?

    (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2)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眼前浮现人们到取水时的画面,进行口头描述。

    (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很多人到边来取水了。看,有提着空桶往这边来的,他们迈着轻快的步子,水桶也跟着一摆一摆的,由于取水的人多,水桶免不了左右发生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有担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的,扁担一颤一颤的,发出吱悠吱悠的响声。听,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多像在演奏一曲快乐的乡间小曲啊。太阳落山去了,取水的人依然不断,再看看路面,由于总有人从这儿挑水路过,免不了会洒出一点儿,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3)把你想象中的人们到古共取水的情景画成一幅画,可取名为《取水图》。(课下完成)

    (4)人们到取水,每天迎着晨光,踏着暮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5)指导感情朗读。

    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乡亲们是怎样帮助村里的一对老人挑水的?

    (引导学生抓住“见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挑,那个帮提”“不肯接受报酬”等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体会。)

    (2)乡亲们具有什么精神?(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3)和乡亲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的精神是精神的再现,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陶冶”一词。)

    (4)“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中的“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他们”不光指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乡亲们,也包括那两位老人。因为从“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可以看出他是个老革命,曾经打过仗,负过伤,是革命的功臣。凭着这一点可以向党、向人民提出要求:让自己惟一的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照顾自己。可老两口没有这样做,他们也是受到了精神的陶冶。)

    (5)分角色朗读老两口和乡亲们的话。

    (四)懂中心、明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1.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借赞美来表达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

    2.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也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请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体会。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内交流生字记忆情况。

    教师强调“旬”与“句”、“冶”与“治”、“绎”与“泽”的字形要加以区分。)

    3.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同学说:“帮老人挑水后,应该要报酬。否则划不来。”这个说法,你同意吗?写出你的看法。

    《古井》 篇五

    5 古  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 (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 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古井》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认识本课出现的3个要求会写的字,能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那种儿童对于夜空大胆美妙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美与想象的新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看课件。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井”字,请同学来读。

    同学们,也许你们曾经在农村、公园里或一些旅游景点中见过井,你能说说吗?

    是啊,井里的水很深,而且水面平静。有一个年纪和你们相仿的小朋友在夜晚看天空,看着,看着,他就被吸引了,而且还写了一首小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课题,读题。

    课件出示课题“古井”,我们都看过“井”的图片了,你们知道什么是“古井”吗?古井可不是一般的井,而是有着很多年历史的井,很神秘。这个小朋友感觉夜空就像是一口古井。

    3、再读题目。你们想去看看这好像古井的夜空吗?

    二、感知课文,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看清每个字,用心听。

    2、给同学机会,让你们亲自去看看古井,感受它的神奇与魅力。

    同学们,请你借助书上的拼音来读课文,认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在文章中找出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仔细拼读并用圆圈画出来。

    三、识字、解字并理解诗歌内容,指导朗读。

    本课识字教学量小,要求会写生字为2个,会认生字只有“很”,运用随文识字法学习本课生字。

    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首诗,我们要先来认识三个字宝宝。

    1、“夜”夜晚的天空。

    谁找到这个字宝宝藏在哪行诗句中了吗?你能读一读吗?

    出示生字字卡,一组开火车读字音,整读音节。

    谁能组词?

    再读诗句“夜晚的天空”

    说话训练:你能说说,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吗?

    2、“很”,是一口很深很深的古井。

    这个小朋友看到夜晚的天空觉得它像什么呢?找到这行诗了吗?谁来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诗句:是一口很深很深的古井。

    出示字卡“很”,拼读字音,就是十分、非常的意思。

    再来读读这行诗吧。

    3、诗句“我丢下去的白石子,变成很多很多的星星。”

    在晴朗的夜空中,我们以常会看到有很多很多的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和说,你觉得天空中的星星像你什么?

    这个小朋友感觉星星是什么呢?找到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小作者认为在上的星星是自己丢在像古井一样的夜空中的白色的石子,多有趣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4、“久”,“可惜,我听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它们的回音。”

    出示字卡“久”,拼读字音,教师讲解含义:形容时间长。

    教师领读诗句。

    指生读诗句。

    为什么小朋友没有听天回声,你们知道吗?

    四、再读古诗

    1、生自己练读。

    2、指生读全诗。

    3、男女生合作读诗句。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诗歌。

    4、说一说“你觉得夜晚的天空像什么呢?”

    二、指导书写生字。

    “夜”为上下结构,“久”为独体字,教师要范写。

    三、完成课后题

    1、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

    2、读一读,诗歌《春雨》

    注意读好植物们说的话,认识表示说话的标点。冒号,引号。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种子、桃树、麦苗渴望成长的急切盼望心情。省略号的停顿要处理好,给人留有遐想的空间。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背诵诗歌。

    3、课后题:涂一涂。


    《古井》原文_《古井》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27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给予是快乐的》写作特点]《给予是快乐的》教案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