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8篇】2021小学数学说课稿(优...
  •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8篇】2021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贴心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2021小学数学说课稿,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大班幼儿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认识圆柱体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通过圆柱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难点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通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后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习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即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判断、练习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我将活动设计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1、让幼儿玩球体、圆柱体物品,对比感知不同点。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请幼儿玩玩具的形式引题,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在玩中调动已有球体知识去对比、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明确两种几何体的区别。

    2、师幼共同归纳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刚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体的?球体、圆柱体长得有什么不同?滚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再做示范归纳。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记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们觉得圆柱体上下这两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样粗的呢?”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为幼儿的感知、测量环节有效地设置了悬念。之后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用圆形纸片比上下两个面的大小;用圆形纸片比一比、用棉线量一量等操作和触摸,观察积累有关圆柱体的多种体验,使感知活动有目的地进行,逐步深化,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分享讨论,归纳圆柱体的特征。

    从幼儿学习特点出发应该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讲解在后,在分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圆柱体到底长得什么样?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幼儿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在分组活动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体验进行整理、条理归纳,引导幼儿发现: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侧面一样粗,放倒了能滚动。这样有利于感知经验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观察判断,辨认圆柱体。

    出示课件,让幼儿从各种图形中辨认圆柱体。辨认变式、非正置的圆柱体物品,既巩固了圆柱体特征,又改变了幼儿只对典型特征的圆柱体单一、刻板的认识,使幼儿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形成相应概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4、联系生活,说说圆柱体的物品。

    幼儿到了大班,表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可在积累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表象学习数学。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有哪些东西像圆柱体,如:牛奶罐、薯片筒、圆铅笔等等,虽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圆柱体形状的。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有利于幼儿能动地建构圆柱体的知识,也能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5、分组活动,巩固深化对圆柱体的认识。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活动,因此教师让幼儿借助分组活动,深化学习。根据目标和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1)操作:用许多硬币变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

    (2)作业单:按箭头方向用红笔沿虚线连成一个圆柱体;找出四周的圆柱体,从1开始接着编号,将个数写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从篮子里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送到“圆柱体的家”,不是的说说理由。

    (4)作业单:说说哪些物品像圆柱体,像的打“√”,不像的说说理由。

    活动前交待幼儿按规则、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又巩固加深他们对圆柱体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束部分

    1、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此不管对能力强的还是弱的都给予积极评价,培养自信心,不抹杀学习兴趣。

    2、组织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准备。

    (四)活动延伸

    1、数学区:继续投放作业单让幼儿感知和寻找圆柱体

    2、美工区: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利用圆柱体纸筒进行制作活动。

    3、体育游戏:赶小猪——用棍赶“小猪”(球体、圆柱体)。

    4、家园配合: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一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只依靠一个集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数学教育还应与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设计了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进一步深入进行多方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幼儿回家寻找有关圆柱体的物品,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二、学情分析:"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大家是不是按时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呢?我的小侄女和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了,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出示图片起床7:00;上课8:15;放学3:30;睡觉8:50)让我们瞧一瞧,她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睡觉的(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什么时间你不熟悉、不会读?

    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在上课、睡觉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老师侄女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同时学生发现有两个时间没学过,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老师侄女的一天"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4)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

    (6)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指名学生上黑板两种表示方法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5)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三)、认识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

    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示时间,学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始发站    发车时间       到达站      到达时间

    天门      7:            方正            7 :40

    天门      7:30          方正            8:20

    天门       8:30         方正              9:10

    哪辆车出发的最早?哪辆车到达方正最晚?

    老师要去方正学习,8 时准时开始,车站到学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师做哪趟车比较合适?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出门坐车学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板书                 认识时间

    起床      上课          放学         睡觉

    7:00      8:15         3:30        8:50

    7时       8时15分      3时半       8时50分

    1时=60分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三

    【问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试的1号考生,我面试的科目是小学数学,面试的课题是”亿以上数的认识”,接下来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说课。

    【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是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学目标;3是重难点。

    教材分析:“亿以上数的认识”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认、读亿以上数的能力展开。并且经过前面对亿以内数的学习,学生们已积累大量了关于大数的知识,因此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应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从实际出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目标1:学生应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并读数;目标2:综合应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对亿以上数的认、读能力;目标3: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过渡: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照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亿以上的数,而难点则是探索读书规律,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学背景的全面阐述,接下来我将就教学评价理念进行说明。

    【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综合应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使得数学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

    过渡:根据以上教学背景及评价理念,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从实践出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环节1:情景导入

    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比亿大的数,比如全球人口数,世界博览会投资金额数,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板书:400305000000)。接着设问: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环节2:合作学习,主要分为2大步骤:

    1是教学读法: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4人一组,每个小组同学各自说出自己的读法,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读数方法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并分级;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由高级到低级读数;并且注意每级末位的0不用读出,其他数位只读一个0。

    2是教学写法,我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方式,接着出示例题(板书:三亿、三亿九千万零四、三亿零二十万),并鼓励学生大胆到黑板上板眼和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写数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在每个数位上由高级到低级填充数字,并且没有数字的数位用0填充。

    环节3:巩固练习

    首先是读数练习:让学生们自主尝试读课本22页第一题的数,再指名读,并让其他同学评价读法正确。

    其次练习写法:让小组内同学相互出题,相互指出写法的正误。

    环节4:全课总结

    首先利用几分钟,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这一节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扬。

    最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环节5: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图书、搜索一些生活中亿以上数的实例,并试着读、写这些数。

    首尾呼应:以上便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设计始终围绕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 .net 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189--379--699--509--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二、学情分析:

    "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大家是不是按时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呢?我的小侄女和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了,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出示图片起床7:00;上课8:15;放学3:30;睡觉8:50)让我们瞧一瞧,她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睡觉的(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什么时间你不熟悉、不会读?

    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在上课、睡觉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老师侄女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同时学生发现有两个时间没学过,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老师侄女的一天"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4)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

    (6)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指名学生上黑板两种表示方法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5)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三)、认识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

    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示时间,学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8篇】2021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31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秉笔直书的意思是】《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最新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